跳转到正文内容

80后调查记者自称有幸 记录这个变革中的时代

  欧阳洪亮、陈小莹……

  80后调查记者崛起中

  本版撰稿:本报记者 詹丽华

  欧阳洪亮很意外,我为什么会找他,在他之前有很多早已成名的调查记者,他总觉得自己做得很普通。

  陈小莹也很意外,她鲜少接受同行的采访,默默做着自己的工作,与所谓的“圈子”有点游离,一位资深调查记者向我推荐陈小莹时,形容她是,“最没有江湖气的江湖人”。

  他们都很年轻。欧阳洪亮刚迈上“3”字头,据说已是《财经》杂志薪酬最高的记者;陈小莹更小,1983年生,已是《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即将升任深度报道记者部主任。

  他们已经得到前辈的认可,罗昌平向我推荐欧阳洪亮时说,“他不错”,杨海鹏也说,“小莹不错”。他们还是很多后来者的偶像,他们的报道让人津津乐道,更让人对报道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以能与他们一起工作为荣。

  两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已经成长为调查性报道专业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他们都困扰:

  不想成为中心人物

  调查记者这份工作,很容易让人忽略性别,一旦有采访任务,没有人会考虑这个选题是否适合女记者去,以至于最后能够留在“调查记者”队伍里的女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给人留下了“强悍”的印象。所以,通常,第一次见到陈小莹的人都会感慨,原来传说中的陈小莹居然是这样一个瘦小的女孩儿。

  “真想休息两天。”她一身黑白缀花连衣裙,踩着高跟鞋,两天前刚从“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现场回来,带着一些疲惫,轻声抱怨着。随后追问,谁说她是“最没有江湖气的江湖人”,笑说,“千万不能说我游离(调查记者)圈子之外,那我要被圈子抛弃了,其实我只是不想成为中心人物。”

  无独有偶。欧阳洪亮也说,“希望与世界保持理性的距离”,因为他也不想成为中心人物。不过,这似乎很难实现。在《21世纪经济报道》内部,陈小莹已经是一个“中心人物”,她的同事说,很多编辑相信,只要陈小莹跳出来必然有大事发生,比如曾经的许迈永案、吴英案、戴备军案。

  而欧阳洪亮则被圈内视为罗昌平的“接棒者”,尽管罗昌平比他更年轻。他们合作的“央视大火”系列报道刊发后,杂志一上市就被“清摊”,更有人拨通罗昌平家极少对外公开号码、用他人名字登记的座机,威胁道,“小心你的命”,至今欧阳洪亮仍担心对方会不会突然什么时候就给他们“来上一下子”。

  他们也沮丧:

  经常有挫败感

  “‘好吧’,这是我2009年养成的口头禅,意思是我接受,但是无奈地接受。”陈小莹在她2009年的年度总结中这样写道。这一年,发生很多事,而她时不时被要求,不得再继续跟进部分选题。“这就是在一个已经步入稳定期的媒体干活的记者所面临的困境。好处是,你已经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这张报纸累积的公信力帮助你取得信任。坏处是你必须看到它的成熟,承认边界,然后才是不断试探你可以做些什么。”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面对什么样的状态,有时候上午见到的是‘朱门酒肉臭’,下午就看到‘路有冻死骨’,心理落差很大。”仍漂在北京的欧阳洪亮说,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做了7年调查记者,明知道“文以载道”很难,却还是希望一篇文章见报,都会有一些改变。

  这是他们共同的感受:经常性的挫败,然后自我修复,等下一个事件发生,再一次投入。

  调查记者几乎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似乎在走着与前辈们一样的路。若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们更专业、更职业化,少一些“好勇斗狠”、“侠客义气”,多一些调查手段、技术分析,让他们的报道逻辑更严密和证据更充分。

  欧阳洪亮的手上经常同时做着两三个题目,同时跟进多个线索,而《财经》的风格是调查性报道多使用书面证据,少一些口头陈述,对他们来说,在报道之前看数万字的文字资料是“基本功课”。“‘央视大火’这个系列光是跟进线索、收集资料,前前后后花了近一年时间。”欧阳洪亮说,这不算多的,罗昌平做《公共裙带》一稿,从2007年做到2011年,4年时间就在做一件事——从各个渠道收集各种证据,不厌其烦。

  新闻是易碎品,一个调查记者的追求,只是通过他的努力让他产出的新闻产品不易碎。有时候,他们感到骄傲的地方在外人看来有点莫名其妙,比如在某篇报道中点了某人、某企业、某部门的名,比如挖到一点别人没有发现的消息,找到了别人没有找到的事件关联人……

  他们自称有幸:

  见证、记录这个变革中的时代

  张志安的调查数据显示,现有的调查记者中仅有13%的人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欧阳洪亮是这13%中的一个。

  “做调查新闻比较切合我的个性,目前来说没有一个更吸引的行业让我转型。”欧阳洪亮笑说,他能够理解邓飞转型的心理,但他的成功有其特殊性,因为他聪明、善于交往,而且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点自己不成。他更愿意做一个观察者,关注这个变革中的社会上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能够见证、记录、观察这个时代,我觉得很荣幸。”

  陈小莹也是,尽管即将升任《21世纪经济报道》深度报道记者部主任,这是一个管理岗位,但她并不想脱离一线。“就是喜欢,不做新闻做什么呢?”

  用陈小莹的一段话,作为结束:“我憧憬过无数模样的南方集团大楼,真的出现在我眼前之后,也不过是一栋一点也不打眼的大楼。电梯里似乎也都是凡夫俗子,没遇到任何我期待中的神人。现实就是这样的啊。每当我说起四楼的招待所还有霉味儿,一个同事总跳出来说,你所期望的和现实之间,当然是有距离的。”

  这也是我对陈小莹和欧阳洪亮的印象,他们并非“神人”,用眼观察、用手记录、用脑思考,胸怀责任,追寻公益,他们用调查记者的职业身份介入各类事件,希望推动这个社会向好的方向行进,尽管并不容易。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欧阳洪亮 陈小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