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报社的新媒体做得风生水起,但是香港却是波澜不惊,没有出现几乎所有报纸都在大张旗鼓地运作新媒体的现象。论发展程度,香港报业的成熟度远比内地高;论竞争程度,香港二十份日报,在700多万人口的地方展开白热化竞争;论报业体制,香港报业的市场化机制非常充分。
但是在香港报业中,新媒体的运作却比内地要成熟。苹果的“动新闻”做得相当专业,运营模式也很好,已经形成一定影响,香港报人称“内地没有比得上的”。香港报业的新媒体看准了才会上项目,不会跟风,不贪大求全。
在香港,没有一家报社会兴办明显不赚钱的新媒体,没有一家报社会创办十几种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没有听说一位报社老总说,要让新媒体来挽救报业的未来,即使香港报业的多元化经营比较普遍与成熟,但也从来没有一家报社声称自己要向全媒体集团进军。香港报业的新媒体运作相当谨慎。这种谨慎的态度与香港报业的大环境与香港报业的体制机制密切相关。
紧张快节奏的生活
走在香港时代广场前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正装,步履匆匆的人们。香港工作生活节奏非常快,网络与电视一样,是最耗时间与专注的媒介形态,人们习惯用一个词,叫“泡在网上”。玩微博玩得最火的人往往是比较有闲暇时间的人,当然,有些名人的微博是有专人为他们打理,跟有没有时间没有关系。因此,香港社会缺乏新媒体滋生的土壤。
报纸提供给人们的是精挑细选的信息,上班路上买上一份,看完一扔,满足人们碎片时间的信息需求。因此,报纸的风头在香港才这么强劲。截至2011年6月30日,香港的人口是710.8万,却有200多万份的日报发行量。
另一方面,香港市民生活习惯也更适应报纸的发展。香港新闻联会会长、世界中文报协前主席张国良认为:报纸的影响力要超过电视,更超过网络,网络的空间就变得很小了,报纸加上电视基本上就可足够满足人们的传播接受需求了。
特殊的社会人口结构
香港是个典型的老龄社会。这也是香港新媒体影响力不大的重要原因。2011年4月2日,香港统计处公布的最新《分区人口及住户统计数据》显示,香港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港25岁以下人口,由2009年占总人口的25.6%下跌至去年的25%,65岁或以上人口则升至12.2%。大部分老年人都不喜欢使用网络,主要是眼睛容易疲劳,再就是对新生事物反应较迟钝。
香港人喜欢喝早茶。《大公报》副总编辑、大公网总编王伟说:“香港市民喝早茶,不可能扛台电视机去,只可能拿一份报纸。”张国良介绍:香港大部分人上网主要是为了商业方面的需要,比如发邮件之类,到网上看新闻的情况很少。用网络比较多的反而是媒体从业人员,查资料、核对数据等,老百姓用得很少。
从媒介经营角度看。香港的新媒体运作就非常受限。星岛新闻集团有限公司社长、行政总裁卢永雄说,香港的人口很密集,对发展免费报纸很有利,但是对于网络的发展不利。比如现在很火的购物网站,在香港就根本发展不起来,原因在于香港劳动力成本很高,物流送货成本高企,网络购物价格不可能下降,只会比实体店更高。
报纸的影响力第一
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报纸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香港浸会大学(微博)新闻系主任黄煜在接受采访时说:“香港报业最突出的特点是网络对香港报业和其他传统媒体的冲击没有那么大,保持了同十年前差不多的消费模式,因为阅读报纸比较方便,很多人习惯看报。所以尽管这些年网络媒体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但是对报纸的总体销售量没有太大影响,”
张国良说:“与报纸相比,香港网络就很不发达。比如,政府官员要到网络上与市民对话交流,这种情况在香港就根本不会出现。主要是香港的各种媒介渠道信息比较畅通。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能做。就不需要再到网络上去表达需求了。”
《文汇报》副总编辑吴明介绍,香港大部分的网站都是传统媒体兴建,缺乏类似于内地的新闻门户网站,也没有政府新闻门户的概念。1994年,香港就有了网站,但是网络的规模和影响力都要比内地发展得慢得多。因为香港的报纸非常发达,报纸可以表达出多元的声音,对网络的表达需求与信息接收需求就不是特别强烈。
张国良认为:每个地方的媒介竞争格局都不一样,内地现在网络的影响力很大,在台湾是电视影响力最大,香港则是报纸影响力最大。甚至电台的影响力都要比电视大,香港电台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很多具有政治功能,一些老人逛街听新闻。而且,香港店铺租金贵,有很多面积很小的店铺,电视机根本摆不下,就只能听收音机,而且收音机还可以边听边干别的事情。
实实在在的市场化运作
现在内地绝大部分的报社都在大力发展新媒体,几乎所有的媒介种类都有涉及。理由是应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要成为全媒体集团,提高报业影响力,获得新的赢利增长点。但是,这些年来,各个报社创建了那么多的新媒体形态,却很少有成功的范例,绝大部分都是在烧着从报纸赚来的钱。
在香港,却没有报社做这样的傻事。一方面是香港的新媒体影响力很小,比较边缘;二是香港报纸都是实实在在的市场化运作,会非常认真地考虑市场投入与产出比。
张国良认为,网络都是赔本生意,香港的报纸老板都是要赚钱的,不会做赔钱的买卖。“香港报纸没有创办那么多的新媒体,一点都不着急,也没有觉得没面子,跟不上时代步伐。报纸成败的关键是确实能赚到钱。”
卢永雄说:我们也做新媒体,但是香港的报纸都是完全市场导向的,哪个东西有广告,能赚到钱,我们就做。内地的一些媒体可能不是市场导向,跑马占地的成分更多一些,只要占个地方,扩大了报业影响力就可以,而不用考虑赚不赚钱。不断地赔钱,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痛的,就像鲜血从脖子中喷出去一样。香港报纸对新媒体的谨慎态度,主要是香港报社的性质决定的。
新媒体只能为报纸影响力加分
香港市民生活节奏快,对报纸的需求一般就是选择的信息精练。香港报纸版式的特点是“三大两少”,大图片、大标题、大提要,少文字,少主题。一个版,就一个主题,讲透为止。这样一来,新媒体竞争环境下的现代报纸报道的特色就凸显出来了,与网络相比,阅读报纸就变得轻松得多。因此才能讨读者的欢心。
而且,香港的报纸都是厚报,厚厚的一大叠。张国良说:报纸如果版面不够量,拿起来轻飘飘的,是没有人买的,厚报有厚报的价值,老太太喜欢看娱乐,年轻人看体育,各取所需。
张国良说:香港人不重视网络,因此,我不赞成报纸消亡的观点,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都是互补的,手机报也叫报,以后可能是网络手机,载体不一样,内容还是最重要的。媒体以内容为主,内容还需符合新闻的专业精神,报纸必须坚持自己的根本与核心优势,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目前,香港各种媒介形态均衡发展,传统媒体仍然有强烈的生命力。
王伟说,网络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如果报纸的重要新闻没有放在重要的网络位置,转发率就比较低,新媒体在提高报纸影响力方面对传统报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对于报业的价值就在于用报纸自己的平台加上报纸之外的平台,使报纸内容扩大影响,比如微博,《大公报》(微博)的微博一天上十几条,挑一些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发布,扩大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