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年度性国家纪录片蓝皮书在京正式发布
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省级以上电视媒体纪录片产量达5094小时,上海连续四年居省级电视机构纪录片产量第一。
2011年11月9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1年《纪录片蓝皮书》发布会暨第五届中国纪录片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纪录片与“文化强国”战略主题,对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讨,并正式发布了中国第一部年度性国家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1)》。
蓝皮书指出,从全国纪录片生产整体状况调查发现, 2010年全国省级以上电视机构总产量约为5094小时。其中,中央电视台总产量约为3027小时,约占六成,省级电视机构产量为2067小时(包含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频道CETV3产量100小时)。其中,特别制作纪录片共138部,总时长为314小时;院线公映国产纪录电影4部,总时长为6.9小时。
纪录片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制作形式不再局限于自制,而是自制、联合制作、委托制作等多种形式并存;纪录片栏目化生产仍然是主体,特别制作虽然数量有限,但制作经费多,影响力广。
数据显示,各级电视机构在中国纪录片的生产制作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其中中央电视台产量历年来均达到总产量一半以上,在国内纪录片生产格局中一直保持领军的地位。而且,中央电视台的自制节目比例占到90%以上,远远高于各省级电视机构。和前几年相比,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产量呈现维持状态。
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产量的3027小时中,栏目化生产为2963小时,特别制作纪录片为13部,时长达到64小时。而且,中央电视台特别制作的纪录片(非栏目化生产)产量基本保持稳定,特殊年份表现突出。2007-2010年央视特别节目制作的时长高峰值出现在2009年,远超过其他三个年份。究其原因,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故而出现了很多与此主题有关的大型纪录片,如《中国1949》、《毛泽东1949》等,另外还有《澳门十年》等类似的文献和政论片。蓝皮书认为,这反映出中国纪录片制作机构往往将资金和制作力量集中投资到这类特殊题材上,而可能会忽略其他题材与内容的开发。
另外,2010年,省级电视机构(包括CETV3)总产量出现上升,但发展不均衡。
据前期不完全统计,2007-2009年省级电视机构纪录片产量三年来一直处于较低的数值,但在2010年出现较大幅度上升。
2010年,省级电视机构纪录片总产量达到2067小时,各省级电视机构纪录片产量前10名分别是上海(599)、重庆(199)、云南(192)、新疆、CETV3、宁夏、广西、广东、湖南、四川。其中,上海纪实频道纪录片产量在2007~2010年,一直稳居第一的位置。
蓝皮书认为,从数据看,省级电视机构国产纪录片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徘徊不前,但是各省级电视机构,尤其是一些重点纪实类频道产量上升,如上海纪实频道2010年产量达到599小时,同比增加300小时。另外,如新疆、宁夏、广西等台产量也出现了上升。但是一些电视机构也出现了下降的状况。这说明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既不均衡,也缺乏长期的制作规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