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英国《卫报》:雅虎目光短浅死于安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6日09:55  新浪传媒

  导语: 英国《卫报》网络版周日发表署名查尔斯•亚瑟(Charles Arthur)的分析文章。文章认为曾经显赫一时的雅虎之所以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其主要原因就是目光短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以下为文章概要:

  在过去的十年中,雅虎在互联网方面没有做出任何轰动性的大事。

  那为什么还有人想要收购雅虎?当周四各大通讯社报道黑石(Blackstone)、贝恩资本(Bain)等私募股权公司有意收购雅虎时,我在Twitter上的一个粉丝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我的粉丝则认为雅虎完全是一家“僵尸公司”,意思是公司虽然还存在,但其运行状况不好,甚至有破产的危险。

  诚然,雅虎最近几年的状况不太理想,没有人能够看懂该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大约一年前,我曾经问过时任雅虎CEO 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雅虎的目标是什么?她只是含糊其辞说了几句。雅虎现在做的就是尽可能投放展开式广告(display advertising),同时提供一下新闻和图片,并充当大量电子邮件的中间人角色。

  目前,雅虎的收入呈下行趋势,社交媒体Facebook和Twitter正不断蚕食其赖以生存的广告业务。

  情况就是这样。没有人能够列出雅虎在过去十年中在互联网方面做出的标志性贡献。如果真要勉强说出一个,那只有可视化在线编程工具Yahoo Pipes。

  目光短浅

  雅虎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讲述了一个这样的道理:如果你不着眼于未来,只盯着眼前的利益,你可能会落得像雅虎一样的下场。社交网站MySpace和Bebo就是很好的例子,只是把公司规模做大,且拥有了自己的电邮服务器而已。

  雅虎的管理层似乎一直对业界的发展趋势拿捏不准,这也是我在即将出版的著作《数码战争》(Digital Wars)中反复论证的一个主题。该书讲述了自1998年以来,苹果、微软(微博)与谷歌的商场博弈。雅虎的管理层缺乏远见卓识也是这么多年来一直将事情办砸的症结所在。雅虎的高层就像莎翁戏剧中的配角,总是命中注定做出糟糕的决定。

  我们来举例说明。1996年,两位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对雅虎联合创始人、时任雅虎CEO杨致远说,他们研发了一款优于雅虎的搜索引擎,能将最具关联性的结果呈现在首页。杨致远耐心地解释说,雅虎并不需要优秀的搜索引擎,雅虎盈利靠的就是陈列式广告(Display Ads),人们翻阅的网页越多,广告就卖得越好。

  看到这里,想必有不少读者已经猜出这两位博士生就是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赛吉•布林(Sergey Brin),他们的搜索引擎就是后来著名的谷歌。

  随后,当谷歌在2000年至2003年间迅速崛起时,雅虎却一直没有研发出更好的广告系统,并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金钱。2008年1月,微软欲以总价446亿美元即每股31美元的股票加现金的方式收购雅虎,比当时雅虎的收盘价高出了62%。但是雅虎错误地估计了自身的价值,暗示微软出价过低。此后不久,信贷困难时期来临,微软选择放弃。

  安于现状

  对于像雅虎这样的新闻网站来说,仅仅依靠潜力已尽的陈列式广告是没有发展的,为何不勇敢尝试新的科技手段和盈利模式?

  音乐行业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勇敢跨出这一步,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形式幸存下来。他们不仅通过应用程序制作新专辑,也通过发售传统唱片,此外还通过更多的演唱会和互动付费产品。

  对于目前的处境,雅虎的管理层可能会抱怨说,现有的模式曾经运作地很好,现在不顺利只是时运不济。陈列式广告并非走向尽头,只是表现地有一点糟糕而已。

  雅虎也曾收购不少公司,但似乎雅虎总是成为他们的黑洞。目前,唯一能算得上有一点出彩的也就是图片共享网站Flickr。

  雅虎总喜欢在一个领域里沾沾自喜。相比之下,谷歌总在寻找更多的生财之道。2005年,谷歌买下高科技企业Android。当时,佩奇和布林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时任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此外,谷歌还在尝试社交网站。

  雅虎和杨致远总喜欢安于现状,这也是雅虎目前不景气的原因所在。(彪赫)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更多关于 雅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