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庆安:2011年媒体人既在线又在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31日09:48  新京报 微博

  2011年 媒体人既“在线”,又“在场”

  ●2011年,媒体人从一个在椅子上发言的人,变成一个拿着事实才能登上椅子的人

  ●描述一种全景式的中国,需要媒体人的专业主义精神:坚守事实、坚守理性、坚守对话

  梳理2011年发生在中国传媒界的林林总总,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随着这一年国际国内大事空前增加,中国媒体人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突发事件的现场、国际新闻的前沿、自然灾害的风口浪尖。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愿意用坚守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中国传媒人的坚守更为珍贵。

  一、艰难转型中坚守职业荣誉

  社交媒体从新闻的时效性、社会动员能力、多元声音的互动三方面,都改变了媒体生态,对于新闻人来说,需要艰难的转型。

  2011年,是21世纪头十余年中,重大新闻最为集中的一年,更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快速变动,国内社会结构调整的一年。

  进入21世纪头十年,中国新闻人曾经在媒体转型和职业成长的轨道上快速前进。第二个十年刚开始的时候,这种转型和成长仍在继续,但是外来的压力,利益集团的诱惑,舆论的喧嚣,都成为对新闻人的冲击。

  2011年,中国媒体面临两个方面的巨大挑战,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试图借助媒体表达自己的主张,影响社会舆论和各方面的决策,甚至进而绑架民意;另一方面是媒介技术的挑战,当人人都能在微博上成为“记者”、“新闻发言人”的时候,媒体人的专业性和职业荣誉感如何捍卫,该怎么做新闻。

  今年,我想,很多媒体人都会有这方面的疑问。

  但是与此同时,这一年又是“新闻大年”。

  从开年时西亚北非的社会剧变开始,国际上先是日本大地震、海啸、核泄漏,然后是利比亚国内冲突持续了7个月,在下半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发酵、伦敦骚乱、“占领华尔街运动”此起彼伏,甚至连风行国际新闻中10年的本·拉登也被击毙。

  而国内,今年新闻和突发事件更是频发。一方面是以房地产调控为代表的经济议题成为新闻焦点,另一方面从年初开始,双汇事件、抢盐风波、郭美美事件、7·23动车事故、康菲溢油事故、校车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也给中国媒体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素材和深入多元的报道视角。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在2011年的兴盛与发展,也需要新闻人继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我们的确看到了社交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它从新闻的时效性、社会动员能力、多元声音的互动三方面,都改变了媒体生态。我们看到红十字会风波的缘起是微博,7·23动车事故的最初现场消息来自微博,校车事故的争论发自微博。社交媒体的发展对于社会是好事,对于媒体人来说却需要艰难的转型。

  是全面向新媒体致敬,还是用专业主义对接媒体技术发展,重新给自己寻找一个时代定位?虽然说二者在2011年还不存在绝对的矛盾,但是如何让媒体的声音不会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声音中,用什么方法实现媒体信息服务的突围,其实成为了各位媒体人心里想,嘴上说,行动开始的地方。

  二、社交媒体引领舆论走向成熟

  对于媒体这种独特的社会平台来说,最好的坚守方式不是他律,而是自律,微博也一样。

  说到社交媒体,就不能不说微博在2011年的引领作用。

  2011年的微博,在继承了2009年的初露锋芒、2010年的高举高打之后,全面发力登上社会舆论舞台。这一年的微博发展可圈可点,许多以微博冠名的行为开始出现,微博打拐、微博问政、微博打假、微博寻人,甚至很多政府部门和官员也开始放下身段,开始向微博和微博背后的中国公众敞开言路。

  从年初开始,微博打拐掀开了微博参与社会工作的序幕。尽管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孩子和家庭获益,但可以肯定的是,微博在这里更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工具,而非简单的媒体技术变革。

  公众的参与不仅仅体现在线上的交流互动,也体现在线下的合作。

  7·23动车事故,延续去年上海11·15大火的微博时效性,展示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新渠道。我们也发现,微博上的信息发布者,不少是传统媒体的媒体人。这就意味着,中国公众舆论对信息的需求,既要“在线”,又要“在现场”。

  无论是从主观上看,还是从客观上说,超过2亿用户的微博意见都需要回应。中国政府部门和官员开博,当然也是2011年的一个热潮。其实开博的形式不重要,开博之后说了什么,获取哪些信息,才更为重要。让官员和发言人从50个人的发布厅,走到5000万人的在线网络上,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发布形式,更关乎执政理念。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微博的发展,只是中国公众舆论找到了一个新技术上的承接点,或者通俗说就是找到了一个麦克风。微博热的社会基础一直存在,中国公众模糊地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希望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公众也需要在舆论中寻找志同道合者,于是转发成为了一件非常热门的事情。

  有了微博,还需要电视、报纸、杂志吗?今年微博和中国传统媒体,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对接。

  微博的优势是展示局部事实,却不是全景描述、分析和深度挖掘,这个工作自然会落在传统媒体人的肩上。今年微博开启的重要话题,几乎都为传统媒体落实、挖掘。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微博也容易成为不理性意见、虚假信息的一个平台。继去年“金庸去世”的假新闻震撼之后,今年微博上的假消息也层出不穷。

  其实,对于媒体这种独特的社会平台来说,最好的坚守方式不是他律,而是自律,微博也一样。所以下半年开始的微博辟谣,我认为是一个更加重要的手段。它试图杜绝“非理性”产生的信息基础,也试图改善微博可能留下的负面效应。

  三、2011年新闻人面对多重坚守

  这个社会有了上亿微博发言者还不够,还是需要媒体人坚守自己的专业身份和专业主义精神,给社会描述一种全景式的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2011年实际上是中国媒体的坚守之年。媒体人从进入新闻现场,变成退守新闻现场,从一个在椅子上发言的人,变成一个拿着事实才能登上椅子的人。

  这种情况下,媒体坚守自己的专业身份和专业主义精神变得尤为重要。毕竟这个社会有了上亿微博发言者还不够,我们还是需要媒体人给我们描述一种全景式的中国。这就需要更进一步考虑事实、对话和理性。

  坚守事实,实际上就是坚守媒体人和读者、观众之间无形的“契约”。之所以把媒体人称为一种独立的,受尊重的行业,就是因为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既是服务,又是警示。过程是事实、名字是事实、原因是事实、后果也是事实。

  保守地说,在网络时代公众当然也可以称为信息的重要发布者和传播者,但是无法用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去要求他们。他们公布信息,媒体核实与报道事实,公众期待媒体,媒体取信于公众。

  坚守理性,对于2011年的中国社会来说,放大音量绝非难事。无论是谁,只要有一个账号,加上一颗敢于耸人听闻的心,或者一个负责包装炒作的团队,很容易短期内赢得公众的关注。当然可以说,这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作为媒体人,保持事实本来的音量越来越难。尤其是在社会矛盾凸显,外来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常常有人放任观点、忽略事实。

  坚守理性的难度也在增大。

  坚守对话。2011年的中国媒体,还走在一条通向对话的道路上。在多数情况下,不同意见需要一个共同的讨论平台,也需要共同的讨论标准。关键是这种对话能否从宏观领域落到微观案例,从个人感受上升为社会共识。

  2011年这样的对话其实越来越多,关于社会公益的对话,关于食品安全的对话,关于污染检测标准的对话,甚至是扶老、撤侨、野外救援的对话。

  其实这三者在2011年相辅相成,坚守理性是事实和对话的前提,而事实与对话又能构成理性的基础。从新闻的角度上来看,任何预测都可能是徒劳的,因为每一年都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问题只是我们身处其中,是否真正能够发现,并且清醒地保持脚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即将发生在2012年的新闻既可能激动人心,又存在许多变数。唯一能够让我们安心的,是媒体人既在线,又在现场。

  □周庆安(学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更多关于 媒体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