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名人,他们用特有的明星效应活跃了会场气氛,他们的发声更受关注,更易传播。生活中他们是明星,两会上,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表现?昨天,本报记者记录了他们在会场的履职故事。
□第一幕
冯骥才谈刘翔旷会
刘翔能拿奥运冠军就可以了
本报讯 (记者文静) 昨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人民大会堂前,被记者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针对刘翔请假问题,冯委员表示,刘翔只要能拿奥运冠军就可以了。
“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大会堂前的台阶上,一位女记者抢先提问。“要注意人才培养,特别是年轻人才的培养。要培养既有才华、又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冯骥才答道,“另外还要注意文艺批评,应该把文艺批评交给文艺批评界。”
“文化体制改革有哪些难点和阻力?”“您觉得对文艺界的减税够不够?”“您对‘韩方大战’怎么看?”……记者越围越多,一个个关于文化建设的问题不断,朝向天安门广场,冯骥才只能小步挪动。“一会儿车没有了怎么办?”应答中,冯骥才委员一句幽默的话,引起记者们会心的笑。
□第二幕
邰丽华帮残疾人提建议
呼吁春晚能够加入字幕
本报讯 (记者张然) 两会的会场上,有一名委员被允许身边配一名翻译。她的提案受到高度重视,意见屡次被采纳。她不能正常发声,也听不见,却通过麻利的手语,帮助全国的残疾人士传达了内心的声音。她就是凭借舞蹈“千手观音”感动了国人的邰丽华。
黑色的高领衫,辫子高高扎起,邰丽华在政协的会场上低调却显眼。委员们讨论报告的时候,她快速地、不停地跟身边的翻译用手语交流着,她也在用力地“说”着,嗓子发出轻轻的声音。实在说不清的时候她就拿出手机、电脑打字给翻译看。
委员们的讨论热烈起来,邰丽华的手势越来越快。
作为一名美丽的舞者,邰丽华在“千手观音”中曼妙的舞姿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邰丽华在尽责地反映残疾人的心声。
在本届政协委员的任期里,她提出的残疾人驾车和0至6岁儿童听力筛查纳入医保项目等多个提案都受到高度重视。2010年5月,北京发出了首批残疾人驾照。邰丽华和她的残疾人朋友们能开车出门了。
本届任期最后一年,邰丽华用手语告诉记者,作为特殊事业工作者,她觉得使命很大,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残疾人教育、福利等各个方面的事情她会继续去呼吁。
今年上会之前,很多聋哑朋友向邰丽华反映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希望电视节目能够加入字幕。
一位朋友告诉邰丽华,龙年的春晚,因为电视上没有字幕,她不能跟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没办法享受那一刻的天伦之乐。
邰丽华觉得心里一阵酸。
因此她今年呼吁在重大节日、国家大事,比如春晚、两会中能够在电视中出现字幕,让残疾人朋友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回忆当政协委员的经历,邰丽华对同组老艺术家的关心特别感激。
无论是在电梯里还是在走廊上,他们看见她,然后竖起大拇指。邰丽华懂得,他们在向她问候:“你今天还好吗?”虽然只是电梯门打开瞬间的几秒钟,邰丽华都记在了心里。
□第三幕
敬一丹遭记者围堵
接受完采访再去采访别人
本报讯 (记者孙雪梅) 昨天下午,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遭记者围堵采访,从她会场内的座位附近一直追到场外。她表示对“活熊取胆”一事非常关注,今年提交的议案就是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限制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利用。
会议宣布结束后,敬一丹与另一位人大代表有说有笑地开始往外走,几名记者嘴里喊着“敬老师”就围了过去,另一名代表“识趣”地准备走开,敬一丹转身对该代表说:“看我们记者,多不容易!”
“您今年提什么建议啊?”“关于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记者们开始与“老牌记者”敬一丹对话。
“因为您是媒体的,所以才提这个议案吗?”记者问。敬一丹反问道,“不是吧?现在媒体圈外的人,也关注动物保护啊,都在关注活熊取胆”。
“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个话题的,是活熊取胆事件后吗?”记者追问。
“我一直就是自然之友,已经关注很久了,不光是活熊取胆这件事,还有吃鱼翅、鄱阳湖捕鸟等。”敬一丹答道。
这时,冲上来一名女记者问敬一丹平时养不养宠物,敬一丹频频点头,“养过养过,小猫小狗,现在就养两条鱼,这个就别说了”。
敬一丹说,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就这么多,为什么去关注动物呢?“其实这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如果没有一个规矩来限制人的行为,一定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她称,她的提案主要就是希望更强调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立法限制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利用,比如活熊取胆。
10多分钟过去了,记者还没有停止采访的意思,敬一丹有点着急了:“差不多了,我也要去采访一个人呢!”
□第四幕
申纪兰不改农民本色
老代表用忠诚形容自己一生
本报讯 (记者商西) 83岁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昨天下午在山西代表团小组会议上说了20分钟“心里话”。
“我听了非常高兴,要把报告带回去,落实好,人大代表就要以身作则”,虽然特意换上了正装,但这位农民代表依旧穿着不变的黑布鞋,留着齐耳短发。
全国女劳模申纪兰,第46次从家乡来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带来了关于农村教育的建议。
听完总理报告,她难掩激动的心情,从粮食到修路再到吃水,在小组会议上“脱稿”说了20分钟家乡的大变化。
在会场受代表们关注,在走廊里,申纪兰也颇受媒体记者关注。
昨天,年过八旬的申纪兰坐在人民大会堂的走廊上滔滔不绝。家事、国事、天下事,随便一个话题就能和你聊上半天,还不时拍打着记者的肩膀。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您这一生,是什么?”记者问。
“忠诚!共产党这些年走得不容易,我跟着党走也不容易。”虽然无数次说过类似的话,但她仍有些动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