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放军报社长孙晓青:记者应良心报道净化心灵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1日16:13  新浪传媒
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将军 解放军报社社长孙晓青将军

  感谢邵主席,东东会长给我一次在这么高规格论坛上发声的机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主办的这次论坛,我觉得确定了一个非常好的议题,也就是说“履行传媒责任,彰显传媒力量”,特别是探讨文化强国背景下的社会责任,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是当下的中国新闻界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借此机会,结合解放军报的新闻事件,谈一点我们的看法,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

  先从今年新春走基层活动谈起,中宣部统一安排和部署的新春走基层活动,我们军报也派出多路人马,我们叫新春走军营,其中我带着几个人到了西藏,大家知道冬天到西藏缺氧的感觉更重一些。我们在西藏呆了13天,采访了驻藏空军的飞行部队、雷达部队,还采访了西藏军区的一些边防部队。每一次采访,每一次和官兵们座谈都感到心灵受到震撼。除夕之夜,我们是在海拔5374米的世界最高的人控雷达站甘巴拉雷达站度过的,那天上午我们就上去,先采访,和战士们座谈,当天晚上要看春晚,为了让战士们看春晚,部队的干部,包括他们的政委,还有我们报社一个总编社的副主任都代替战士站岗,我晚上开始写稿子。

  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的稿子已经发出去了,和战士们一块到雷达阵地的边上放鞭炮。当时,烟花升起来的时候,在那种非常寂静的山里,虽然不算是群山之巅,但是到五千多米已经很高了,看周围远处的山觉得很低,星空特别的璀璨,这些礼花升起来特别的绚丽。当时我们突然冒出两个念头,这可能是当天晚上在世界上升腾最高的烟花,看着那么绚丽的烟花我就想尽管我们边关军人所处的位置遥远艰苦寂寞,但是谁能说他们的生活不精彩呢?他们照样有他们的精彩。

  讲三个小事,一个是我们采访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一个连队,在珠峰脚下守卫珠峰的边境线,那个连队的战士们比别的地方的官兵又多了一份自豪,他们给我们讲,每年夏季的时候不知道来多少人就为了看珠峰,很多人在这儿一住住多少天,但是云遮雾罩看不着,有的哭着走了,他说我们天天抬头就可能看到珠峰。尽管他们的营房也有4500多米,但是他们乐此不疲。特别是巡逻,他们的指导员打开电脑让我看他们巡逻路上拍的照片,他们绝对是别人到不了的地方,摄影师到不了的地方,因为要走很长的路,一直要走到冰川上去。我看他们拍的冰川,散发着幽兰幽兰的冰,千年的冰川。他说你看“我们能享受到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地方”,我说是,全军几百万部队,每个服役期能在这儿的就那么几十个人。所以,他说这是我们的骄傲。

  后来我就问他们动力何在?他们就讲西藏军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就两句话,有我们在,我们就要保卫国家的主权安全,我们不能够把领土守小了,也不能把主权守丢了,只要我们在,就请全国人民放心。战士非常朴素的说法。而且这种说法在我听起来,真的不陌生。一般的边防部队都有这么一个信念,不把领土守小了,不把主权守丢了。这是我想说的。当时我们在那儿采访完以后,突然冒出一句话叫“仰望珠峰”,我们那天的新闻特写就写的“仰望珠峰”,因为我觉得他们是一批生活在高原,战斗在高原,他们的思想境界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片精神高地。

  第二个事儿,我们在拉萨贡嘎机场意外的碰到了一批博士、硕士,因为我觉得在冬季能够上高原,作为我们的记者已经不容易了,结果在采访场站的时候,他们给我们介绍,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的所长带着一群博士硕士在西藏做一项课题,已经在上面呆了三个月了,我们感觉很有意思,马上就找了他们这些人,其中9个博士,16个硕士,专门上去研究飞行员在高原如何进行体能训练,因为飞行员承担的任务,特别是战斗级的,载荷瞬间的加速度一般人都承受不了。所以,别人上了高原因为高原反应你可以慢慢走路,可以不进行剧烈的活动,但是飞行员不行,飞行员必须保持体能,强壮的体能和力量,它必须进行力量训练,但是在高原又不好进行,到底怎么办?所以,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的这帮博士、硕士在山上研究这个,而且他们要在环境最恶劣的时候,冬季,氧气最少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极端条件下怎么解决,包括研究心理的,研究营养的,研究方方面面的都有。这25个博士、硕士里还有4个女性。他们院研究所还有一个院士76岁,为了这个课题六上西藏,但是我们去的时候,他正好回去了,春节前他回北京了,和他擦肩而过。但是这帮博士硕士就是为了将来飞行员能在高原作战,自己在那上面。这也是一种精神,部队现在强调打赢,国家人民养这支具有就是为了一旦有事儿我们要能够打赢,他们研究战斗力和战斗力有关的课题。这也是让我们非常感动的,最后我们写了一篇东西,《高原,邂逅一群博士、硕士》,第二天在军报的头版头条发出来了。

  还有一件事儿,李素芝,这是一个全国的英模人物,现在是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的院长,这个人从大学毕业以后到了西藏,现在已经在山上待了36年了,他本人是江苏的,本来我们想这么一个老典型,中宣部说需要回访,我们当时想已经写过很多了,还有什么可写的,没想到一上去以后,发现要写的东西写不完。我们去的时候,他正好也赶在春节前有一个卫兵便民流动医院,西藏军区总医院组织的,第110次出征,到西藏边远的牧区,边防部队给部队和藏族群众服务,送医送药上门,而且他这一次是在西藏过的第36个春节,也是这个流动医院第110次出征。和以往不同的是不光是他自己参加,每次他自己亲自带队,这次也不例外,而且他爱人,原来也是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后来因为孩子小要带孩子,90年代的时候转业了,回到了大连,现在退休了,他把他爱人又叫到山上,他爱人到西藏一方面照顾他,一方面也在给医院里尽义务,一分钱不要,返聘当妇科医生。他的孩子博士毕业,女儿博士毕业,也参加了他这个医疗队流动医院,女婿不是搞医的,也一块来体验。一家四口在西藏参加新春巡医巡诊活动。

  我们在写他的时候专门写了一段话,因为对李素芝也有一些议论,有的人说他好出风头,作秀,后来我们专门写了一个,如果说他这是作秀,36年都作秀,给西藏部队和老百姓办了那么多好事儿,都这么做秀就好了。我们国家的事儿就好了,我们军队的事儿就好了。所以,后来好多人看了这篇报道以后,对这话确实印象非常深,对李素芝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扬我们党的宗旨这一点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后来他们在阿里遇到了暴风雪,我们有一个记者跟着,那场暴风雪他们差点被围困在里面,他们最后冲出来了,非常不容易的一个人。而李素芝本人的信念,他说我只图四个字,让群众通过我的行动说“共产党好”。西藏藏族群众的工作,很多群众从50年代开始,是通过认识军医进而认识这支军队,通过认识这支军队进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所以,李素芝这么多年就秉承这一点,包括他进寺庙,到寺庙里给那些僧侣发放医疗卡、保健卡,发放联系电话,他都是在做这些工作。

  这些事情我们每一次采访,采访到类似这样的事儿,这种精彩很多,但是又鲜为人知,很多人并不知道。所以,每当面对这样的官兵的时候,听他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一定要把我们这些可爱的官兵和他们亲历的这些故事报道出去,传播开来,否则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们问心有愧。由此我就想到媒体的社会责任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正面报道,激浊扬清,同时也有舆论监督,针砭时弊。我们解放军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的中央军委的机关报,为了更好的担当起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我们在办报实践当中主要还是注意把握三点:

  首先,强化主流意识,自觉主导舆论。现在的情况和几十年前不一样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传播语境,不光传播方式多样,而且传播内容也是多元,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主要传播一些什么?我觉得就成为我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军报姓军为兵是我们这支军队构建先进军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我们的职责和使命还是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这些年军报的宣传也是主要围绕着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展开的,而且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做的理直气壮。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真的对不起那些坚守在祖国各地,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军人们。这是一个方面,像我们军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一定要有主流意识,自觉的去弘扬先进军事文化。

  第二点,防止正面宣传的负面效应。正面宣传不一定都是正面效果,有时候正面宣传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你比如典型人物的宣传,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叫做“墙里开花墙外红,”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在写作这个典型,在宣传这个典型的时候,给他拔高了,夸张了或者刻意隐瞒了什么,别人不知道,他身边的人是知道的,他身边的人就觉得写出来不像他了,就会失真,这一失真就会让人不信服,明明是正面的宣传,结果变成了负面的效果,大家不信,进而质疑你媒体的公信度。因为有这种情况,我们做新闻的历来强调必须真实。说好话也必须真实,不能不顾事实。再比如一个很好的事儿,宣传太多太滥太泛引起一些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它也会抵消正面报道的效果。所以,除了真实还要把握适度。

  还有一个防止负面效应的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改进文风和创新报道方式。有一点很明确,中央军委要办解放军报,它主要是为了指导工作,所以,指导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都要强调。问题是在多元化传播的语境中怎样实现指导性,这是我们要研究的。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强调增强可读性和服务性,寓指导性与可读性和服务性之中。现在新媒体在发展,又有了一个怎样实现报网融合,军报除了解放军报,还有网络,还有一些走市场的刊物,网络有中国军网,这是一个军事新闻的网站,还有一个官方网就是国防部网,怎样由过去只是办解放军报,办几本刊物,到现在还要办网,怎么实现报网融合,我们也提出以报纸为基础,以网络为牵引,通过报网融合打造现代军事传媒旗舰这么一个目标。

  总而言之,我们宣传上尽量的平实,尽量的亲切,我们前些年还提出“适度变脸,有限转身”的问题。

  最后一点,围绕提升境界强素质,这些年军报也完成了新老新闻人的交替,现在年轻的编辑记者基本上都是高学历,硕士生、博士生越来越多,整个的知识结构比较好,但是短板就是不太了解部队,不像从部队生长起来的过去的编辑记者,和部队和官兵有比较深的感情,现在这方面是有欠缺,所以,我们现在也采取了一个办法,用两年的时间,和军队的第一支数字化部队建立联系,让我们40岁以下的高学历的年轻人,每个人到那儿当兵一个月。现在将近20批,差不多有100个人都去过了。

  当记者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阅人无数,经事无数,在采访过程中向采访对象学习,不光是技术层面的学习,包括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思想境界层面的学习。采访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我们这次上高原到干巴拉我们自己觉得不错,隆冬时节到了五千多米的地方,但是和我们一块上去的成都军区空军的一个摄影,我们的特约记者,人家上那么高就跟玩似的,告诉我是第46次上甘巴拉。后来我们聊起来,我说你怎么老往这儿跑,一趟一趟的,他跟我开了个玩笑,说“心脏了,上来洗一洗”。后来我觉得这个话说的非常令人深思。那个地方是远离喧嚣,拒绝浮华,在下面受名利的诱惑到哪儿看看官兵的无私奉献,自己受到感染。上一次至少管半年,下来又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想不通了,再上去看一看。所以,我们也提倡,当记者把比尖和镜头对准那些值得我们讴歌的人时,请不要忘记眯起眼睛,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相比之下,如果我们的内心蒙垢了,污秽了,一定要自觉的洗一洗,这就叫洗心革面。我说我在高原行走,亲近官兵,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就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成为站立在精神高地上的人,谢谢大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3)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