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记者、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知名栏目《60分钟》主持人迈克·华莱士于当地时间4月7日永远离开了他的观众们,享年93岁。铺天盖地的新闻讣告中,充斥着各种溢美之词:“电视界的教父”、“新闻记者的楷模”、“正直、公正的坚持者”??
随着华莱士的去世,中国新闻教育中被奉为西方近代新闻从业者典范的两大标志人物(另一位是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2006年去世)都已成为历史。
然而,真实的华莱士并没有外界标榜的那样传奇。“在好些圈子内,我都被当做是一个说话不经过脑子的家伙,一心追求轰动效应、净给广播公司添乱。在这段时期,我学到重要和有价值的一课:如果你追求争议性,你必须弄清楚一点——这是一把很容易弄伤自己的双刃剑。”华莱士在其回忆录《你我之间》中如是说。
的确,华莱士的这种“冲动”给自己惹了不少麻烦,也使他在新闻工作中不是每每都表现得如此勇敢。就像电影《惊曝内幕》中所表现的那样,面对烟草巨头,镜头背后的华莱士,有时候也会犹豫、却步,但最终又能从抑郁和纠结中爬起来,直面真相。
抑郁成疾
华莱士最早被查出患上抑郁症是在1984年秋天。当时,威斯特摩兰将军以诽谤罪将华莱士和CBS告上法庭,并要求1。2亿美元的赔偿。这场官司持续了4个月之久,其间,街头巷尾的报纸上都将“诈骗、诽谤、欺诈”等帽子扣在华莱士头上。
该案最终以CBS道歉、威斯特摩兰撤回赔偿要求告终,但华莱士却因为自己的过失和受损的名誉而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当中。
“一开始我没办法睡觉,然后是没办法吃东西。我感到绝望,但是没办法压制这种情绪??我对一切事情失去期望,就像疯了一样。我曾经为《60分钟》做过一个关于抑郁症的节目,但是我当时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抑郁症的滋味。最后,我崩溃了,只能卧床休息。”华莱士事后回忆道。
华莱士的妻子带他去看医生,但医生却告诉他“如果你公开自己的病情,将会影响你的公众形象”。
“我向多数人隐瞒了我的困境。除了我的医生、家人和两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之外,没人知道我所承受的病痛折磨。考虑到我是个公众人物,又被公认为是个以强硬和难以对付著称的记者,如果被看做是个受抑郁症困扰的‘可怜蛋’,我会感到羞耻。因为,我知道,这是多数人对这种病的看法。”华莱士回忆道。
但最终,华莱士还是选择了坦诚面对观众,公开了自己的病情。对于华莱士而言,一吐为快才是最有助于康复的方式。
多年后,当他被问到感到最骄傲的事时,他的答案很简短:“幸存。”“没有什么比找到自己的方式去对抗疾病更令人骄傲的了。而我的方式就是坦诚面对自己、坦诚面对别人。同时我还学会了友善。”
“诽谤”美国总统?
尽管华莱士曾经采访过肯尼迪以后几乎所有的美国总统,但不代表所有的总统都喜欢他。而最不喜欢他的,莫过于肯尼迪。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总统(当时还是参议员),肯尼迪对自己的著作《当仁不让》很是得意。但就在他获奖不久,一位方舟子式的人物就出现了,此人就是华盛顿专栏作家德鲁·皮尔森,他一口咬定《当仁不让》是他人操刀之作。
1957年,华莱士在节目中提问皮尔森:你肯定《当仁不让》是有人替肯尼迪参议员代写的?
皮尔森:我肯定。
华莱士:作者真是另有其人?
皮尔森:是的。
华莱士:而肯尼迪却凭这个获得了普利策奖。
皮尔森:的确如此。
第二天,华莱士接到了肯尼迪办公室打来的电话,要求皮尔森或华莱士就《当仁不让》著作权的言论在广播中作出公开道歉。但二人都表示拒绝。
“代笔人名叫特德·索伦森??肯尼迪在《当仁不让》一书的前言中提到他的名字,说他为书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提供了价值无可估量的帮助’,那是肯尼迪承认别人功劳的极限了。”华莱士回忆道。
最终,在华莱士看来是“妥协者”的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台长不得已亲自出马,面对镜头道歉。令华莱士无法忍受的是,道歉的内容居然是肯尼迪秘书撰写的。
“看到我的老板对肯尼迪家族妥协到这个地步,我被激怒了。”华莱士回忆道。而这件事,也为他后来离开ABC埋下了伏笔。
一头扎进“真相”的圈套里
1985年的华莱士刚刚从抑郁症首次发病中走出来,在ABC的直播节目《迈克·华莱士访谈》做主持人。那一次,他千方百计找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黑帮老大米奇·科恩,让他谈谈杀人越货的暴力经历。在华莱士的百般“挑逗”下,科恩打开了话匣子。
科恩开始没完没了地回忆他是如何干掉某些人,然后,谈话转移到令他获利丰厚的非法博彩,这个话题后来给华莱士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因刺激的对话而兴奋不已的华莱士不断追问:“米奇,你为了维持赌博的大生意,贿赂的警方最高究竟到达哪一层?”
直播节目中,科恩说出了一个人名,那就是洛杉矶警察局长威廉·帕克,并说帕克是“最丧心病狂的恶棍”。
“我在那时完全被兴奋冲昏了头,继续以自己的方式深入,一头扎进了麻烦之中。我把他攻击的目标称之为‘令人尊敬的威廉·帕克局长’,让科恩详细地就此展开。”华莱士回忆道。
毫无悬念的,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帕克就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认为电视台诽谤他的名誉。华莱士只好灰溜溜地站在ABC台长的身边,面对镜头向帕克致歉。
警察局长还是起诉了ABC尽管最终帕克同意以45000美元的赔偿庭外和解,但此事让华莱士在ABC变成了一个“汤锅里的老鼠”。
“我们在ABC的位置自然就变得微妙起来了,节目又设法维持了几个月,但是我们在ABC余下的日子已经开始倒计时了。我们不想坐以待毙,于是准备了安全的退路——回到更气味相投的地方电视台。”华莱士回忆道。
尽管这些纠纷如今回顾起来是非对错依然难辨,但最终人们所记住的,不是警察局长是否受贿,也不是肯尼迪是否找人代笔,而是一个为求真相而多少有些孩子气的梦想家——迈克·华莱士。
影响中国的外国记者
约瑟夫·普利策 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被誉为“报业大王”。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普利策被中国人认识还是因为据其遗嘱创办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得此奖的诸多名篇被作为中国新闻教育的教材。
埃德加·斯诺 斯诺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28 年入华;1933 年4 月—1935 年6 月,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 年6 月访问陕甘宁边区,拜访了毛泽东等许多中共领导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著有《西行漫记》等。
奥莉娅娜·法拉奇 意大利女战地记者,采访过越战、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其风格是“犀利的提问本质是在权威面前的平等姿态和独立人格”,并被誉为20 世纪新闻采访女王。1980 年,邓小平三天两次接受她的采访。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采访,让中国认识了这位“伟大女性”。
迈克·华莱士 本文的主角、美国电视界的“教父”级人物。其采访对象主要为各国首脑和焦点人物,采访内容围绕战争、黑幕、丑闻展开,采访风格以幽默、辛辣、犀利见长。1986年、2000年,华莱士先后专访邓小平和江泽民,让中国人记住了这个咄咄逼人的美国记者。
一个普通记者眼中的华莱士
李小晓
2012年4月9日早晨,我和平时一样被闹钟叫醒,然后赖在被窝里靠刷微博让自己清醒起来。
“华莱士死了!”突然看到这条消息,我一个激灵坐起身来。
“华莱士是谁?”身边的老公甚至没有睁开眼睛,嘟囔道。
面对这个无知的投行男,一股没有共同语言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你怎么可以问一个记者华莱士是谁?那我问你巴菲特是谁?”
记得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教授在第一堂课上就举了华莱士的例子。他说尼克松曾邀请华莱士进白宫当新闻秘书,但面对肥差,华莱士却淡然谢绝。
“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记者。”这句华莱士生前的座右铭,让多少后来者从此相信新闻理想的存在。
在工作很难找,狗仔满地跑,编辑追命催稿的今天,他的另一句名言让吾等晚辈崇拜且艳羡不已:“我宁愿辞职也绝不采访肤浅的人。”
他主持的著名节目《60分钟》曾经在一个宣传广告中提问:“哪四个单词令骗子和无赖最闻风丧胆?”答案就是:“MikeWallaceishere。”(迈克·华莱士来了。)
他的声誉为他带来了令全世界记者最向往的采访对象们,并且每段采访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他曾经指着总统约翰逊的鼻子说“越战强暴了你,你强暴了美国”;也曾直接问好莱坞明星芭芭拉·史翠珊“人们为什么叫你婊子”;他甚至可以让黑帮老大米奇·科恩开口,在镜头前畅谈杀人细节。
华莱士采访过从肯尼迪至今所有的美国总统,除了小布什——对此事人们从不怀疑华莱士的能力,反而认为小布什自知不聪明,不敢接受挑战。
享年93岁的华莱士直到2006年还在台上主持节目。在我们的银幕记忆中,似乎很少见到比他更高龄的主持人,更很少见到一边提问,一边抽烟的主持人。
他尖锐的问话和刺鼻的香烟曾令来宾无法忍受,但当今天我们知道,这个人永远地离开了,心中充斥的则是无尽的苍凉和缺失感。
“再也不会有另一个记者像他一样足智多谋。没有他尖锐的风格,《60分钟》将不复存在。”老东家CBS在讣告中如是说。
2003年他获得了艾美终身成就奖,但这个奖,观众和新闻后辈们早在心里颁给了他。今天,在大洋彼岸康涅狄格州的疗养院中,华莱士离开了我们。我们会一直怀念他。
作者:李小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