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声喧哗中培养建设性力量
——“人民日报校园行”复旦(微博)大学站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姜泓冰 赵婀娜
“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
“中国需要那么一群人,把自己的命运与这个伟大的国家、这个伟大的时代紧紧连在一起。”
“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声喧哗中回应民意”。4月26日,草长莺飞的时节,“人民日报校园行”走进了有“江南第一学府”之称的复旦大学。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以《人民日报的历史担当与创新追求》为题,同数百名复旦学子进行了一次坦诚的对话,交流思想,传递责任。
演讲中,历史感与厚重感被讲述——
“在中国,从没有一张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与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与主流意识形态如此密切相关,从没有一张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与党和国家的荣辱沉浮如此紧密相连。”
演讲中,责任感与使命感被传递——
“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办报和做人做事一样,都需一份社会责任、社会关怀,都要一种大家气象、大家风范。”
演讲中,创新意识与创新举措引发共鸣——
“人民日报没有自娱自乐、孤芳自赏,更不是无人喝彩、陷入边缘。这些年,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挑战,以人民日报、人民网为代表的人民日报媒体方阵最关切的问题就是,如何积极融入时代洪流,完成应当承担的使命?我们深知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始终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价值、起到作用、受到尊重。”
演讲中,对当代大学生的期许让人动容——
“无论今后你们从事什么工作、选择什么生活,都希望你们能记住,中国需要那么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这个伟大的国家、这个伟大的时代紧紧连在一起。”
在这次“人民日报校园行”中,复旦大学光华楼内可以容纳500多人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同学们聆听着,思考着未来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随后,来自人民日报社的多位知名记者、编辑与复旦学子就当今社会的媒体现象和焦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人民网为什么能在各大重点新闻网站的上市试点中走在最前面?”“人民日报如何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人民日报如何做到遵循报道规律,建立现代新闻传播体系?”……
“声嘶力竭的不一定代表大多数,沉默的往往是大多数,人民日报关注沉默的大多数,代表沉默的大多数发声,就是代表主流。”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这样说。
“人民网顺利上市,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这是中国媒体中整体上市的第一家。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反映的是股民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信任。”“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存在是客观现实。人民日报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寻找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让自己的新闻产品更有说服力、更有贴近性。”“人民日报社现在35岁以下的青年占全部员工的57.6%,所以说人民日报是一张朝气蓬勃的报纸……”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内参部主任唐宁、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评论部副主任吴焰、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经济社会部经济周刊主编田俊荣的回答真诚而坦率。
“我对人民日报的印象原来是刻板的,现在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一位提问的女生用了这样的评价作为提问的开头。
是的,这位同学的感受代表了在场学生的共同感受。不少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还在追问采编人员的联系方式,表达着更多走近、了解人民日报的愿望,甚至探讨起实习、应聘的条件来……
事实上,“走近”才刚起步,合作之路正长。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在致辞中说,人民日报社与复旦大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未来在党的理论创新、国家决策服务、文化发展繁荣、社会建设管理、新闻学术研讨等重大课题上,必定会发挥出强大的综合效应。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设了全国高校中第一门专门的“人民日报研究”课程。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复旦大学兼职教授谢国明已为200余位学生上了第一讲。今后,人民日报将不定期派出资深记者或编辑到复旦授课。
“复旦要充分发挥人民日报的育人功能,在校园和广大师生中进一步介绍和推广人民日报,更多地建设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要使主流的声音进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这样说。
“13亿中国人属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新生代同时成为一种建设性力量,与党和政府一道,与全体公民一道,以脚踏实地的理想、持久稳定的价值,推动国家民族的进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从了解到理解,从相遇到相知,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