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搜索》:新闻权威的消解与重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0日10:35  东方早报

  几年前,我的一位旧同事张修智先生写了一本书,名字叫《电影撞上新闻》,书中介绍了35部描写媒体和记者的国内外电影,这些电影中有表现媒体与政治关系的,有反映记者如何获取新闻、制作新闻的,也有讲述媒体如何影响生活的。

  事实上,新闻不断成为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文化形式所看重的主题。在好莱坞,自从1931年电影《头版》以后,新闻电影多年积攒下来甚至已然成为一种单独的类型电影。由于很多此类电影的编剧都曾有过记者的从业经历,这些电影所展现的新闻业“自我的形象”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也成为人们思考记者职业行为和伦理的有益工具。

  相形之下,在我的印象中,国内表现新闻和记者主题的电影并不多见。近期上映的陈凯歌导演作品《搜索》勉强算是一部。姚晨在影片上饰演了一个电视台女记者陈若兮,故事也是由一条社会新闻报道而引出,情节的推进始终离不开互联网的身影。这部电影算是展现了中国新闻业的些许面貌,只可惜都是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新闻炒作、滥用职权、新闻寻租等。

  很多新闻从业者看了电影也许会觉得诧异:“在公交车上不让座”这样的新闻居然能够成为全城热议的公共事件?记者在报道过程中的不规范做法更是随处可见,这是制作新闻还是炒作策划?

  电影中陈若兮的结局不能说美好,电视台的工作因为不够谨慎的职业行为而丢掉,梦想一起买房结婚的男朋友也移情别恋。这个角色一方面令人同情,另一方面却也不乏痛恨,毕竟她也是造成高圆圆所饰演的叶蓝秋走向自杀的推手之一。

  这样的记者形象与我们在报纸、杂志、教科书中看到的新闻英雄相去甚远,不禁令人心生疑虑:现实中的中国记者有如此不堪吗?我个人更愿把她看作时塑造的产物。当新闻成为每日必做的工作,记者例行化地寻找、判断、采访与写作之时,各种新闻常规会在效率与秩序之外带来平淡的工作节奏。这种节奏不只让采写工作变得重复,更会进一步影响整体的工作氛围,形成新闻工作在实践中的庸常样貌。

  但在很多中国记者的自我叙述中,往往以知识分子自诩,以天下为己任,对这一职业颇多溢美之词。但在现实中,记者并不如他们自己描绘的那样完美。有学者以灰色地带、权力迷雾、求真之失分别概括新闻工作者在对待职业角色、处理利益冲突及业务操作层面的诸多误区,经由田野观察得来的这些结论也说明,这些伦理问题普遍地存在于新闻从业者中间。伴随着红包、封口费、假新闻等等媒体行业的乱象不时见诸媒体报道。

  正是因为社会对记者的评价不完全正面,这些文学文艺作品中才会屡屡出现被拙劣模仿和挖苦讽刺的记者形象。现实社会对记者的负面评价,与记者自己对这一职业充满道德使命的新闻英雄想象显然存在着明显的冲突。这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认知差异并不仅存在于当下,从整个中国新闻史来看,新闻记者的形象一直是正负交加、互有起落的,这才构成记者生活的真实处境。

  值得一提的是,姚晨在电影结束后继续化身记者拍摄了纪录片《姚望》,访谈了摄影记者贺延光,调查记者孔璞、陈峰,娱乐记者王小鱼以及抵制某产品的发起人王小山等媒体人。据说,提议方原本想让姚晨采访一些“高端”、“知名”记者,但她最终选择了那些普通记者,因为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但依旧默默地坚守着新闻理想。

  我很欣赏这种看待新闻的态度。这个行当发展至今,已不需要太过神圣化和道德化,欠缺的反而是平和地将它视作一门有技术含量的职业,其合法性来自新闻记者和新闻组织准确、真实、客观地解释社会现实的能力,比如接近事件现场、提供目击叙述并承担把关责任。

  这样的表述看似简单,实现起来却有相当大的难度。就以这部《搜索》为例,两位编剧虽没有新闻从业经验,但想必也是经由个人的遭遇、阅读和了解途径等建构起如此一种对媒体和记者的印象。比如,媒体中日趋小报化的新闻价值判断,水军、推手等联手的炒作,还有那些新闻业内不为外人所知的潜规则。

  现实中的种种乱象只会消解新闻职业应有的权威性。正如近期热播的美国电视剧《新闻编辑室》的编剧索尔金所言,“新闻的商品化造就了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新闻工作者跟我们说某些事情十分重要,但实际上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因此,他才创作了这样一部将新闻业浪漫化的电视剧,其间张扬的新闻理想主义甚至令不少国内新闻从业者血脉贲张。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新闻权威面临的问题有着不同的指向。就当下来说,博客、社会化媒体、UGC(用户生产内容)等所代表的公众参与对专业化的新闻过程的冲击已渐渐常规化,由此导致新闻作为一门专业的共同标准越来越受到质疑。如果说新闻记者的权威性地位来自其客观叙述新闻事件的垄断性地位,那么随着公众参与在专业新闻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记者已经无法保持他们对这一职业的排他性管辖,新闻进入了“去专业化”的过程。

  中国新闻业也未能自外于这一总体趋势,2003年以来,传统上被排斥在新闻制作过程之外的公众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了对新闻过程的介入,或提供观点或提供事实或提供视频图片等内容。有趣的是,电影《搜索》生动地呈现了这一过程,影响事件走向的几个关键信息都是由“网友”提供的。但对中国新闻业来说,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当“去专业化”的力量已来势汹汹之时,新闻的专业化却还未完成。在这两种方向相逆的力量拉扯下,重塑新闻权威仍是当下中国新闻人亟须解决的难题。白红义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分享到:
微博推荐(编辑:SN053)

 
  • 新闻中俄否决安理会涉叙利亚决议草案
  • 体育林书豪亮相火箭 发布会规模为皮篷10倍
  • 娱乐麦当娜激情开唱 脱衣露底热辣调情(图)
  • 财经两部委:地方放松楼市调控立即纠正
  • 科技新iPad今日上市:货源足“黄牛”没戏
  • 博客千万元一根的老山参 鲁迅保姆多少月薪
  • 读书欺软怕硬:日本为何不敢向俄要北方四岛
  • 教育文科生困境:就业没钱途出国没前途
  • 育儿幼儿园伙食太差生活老师揭家丑 微博关注
  • 健康跟Ta学第3期:冬病夏治“三伏贴”
  • 女性罗雪娟:巨星要有个性 每克拉美钻商革新
  • 尚品大牌奥运服难逃中国造命运 好酒不坏秘密
  • 星座测试你会被谁征服 爱人能满足你吗
  • 收藏天价白金笔1支等于1套公寓 艺术洗钱黑幕
  •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 穆巴拉克病重
  • 朝鲜将发射卫星
  • 印尼8.5级地震
  • 中菲舰船在黄岩岛对峙
  • 香港特首选举
  • 2012年全国两会
  • 中国工人苏丹遭劫持
  • 更多关于 新闻权威 中国新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