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传媒《对话传媒人》访谈对话京华时报总编辑李洪洋
主题:纸媒如何突破瓶颈自我救赎
新浪传媒:京华时报今年推出了云报纸服务,那么到底什么叫云报纸?您能否给大家示范一下?云报纸是怎么看的?我们通过云报纸能看到跟以前传统报纸哪些不同的内容?
李洪洋:2012年5 月17 日,京华时报云报纸在京举行了全球首发仪式,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届人士80多人参加仪式,京华云报纸成为第一家将图片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
那么何为“云报纸”?
“云报纸”是普通报纸与“云”技术的一种无缝结合。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拍摄报纸上的图片,打开云端的海量信息。简单地说,京华时报云报纸设置了前后两个终端,前端是传统形态的报纸,后端则架在“云”上,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的延伸阅读。这两个终端将互为入口,前者的功能是“沙里淘金”,后者的功能是“顺藤摸瓜”。
云报纸是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的全新突破。和传统纸质媒体单一的阅读方式不同,云报纸媒体生产的各类信息,包括广告主的服务,都存储在云端的服务器上。以服务器为基础,利用移动通讯终端,无线进入,丰富了信息服务。它将纸媒体内容与互联网内容相融合,彻底颠覆了纸媒的展现形式、传播方式及运营模式。
在《京华时报》云报纸诞生之前,读者接触平面媒体,看到的就是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然而,在云报纸时代,读者随手拿起手机一拍,通过云阅读手段就能实现观看与此条新闻有关的、内容丰富的视频资料或背后故事,打破了以往平面媒体“读一家之言”的局面,可以实现读者对重大事件、可读新闻的深度阅读。
云报纸除了全媒体阅读,也实现了广告的立体展示。比如,读者通过云报纸上的一条汽车广告,即可通过云阅读手段,观看生动的视频广告及深度的产品介绍。同时,云报纸还可以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读者在云报纸上发现自己心仪的产品,只需要轻轻一拍,手机将自动跳转到该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直接点击购物。
新浪传媒:业界一直在讨论媒体到底是以内容为王还是平台、渠道为王,对于以前的《京华时报》来说偏重于哪方面?而云报纸是基于哪方面的目的被开发出来?是不是可以将他理解成“内容+服务”的新渠道?
李洪洋:我也关注到媒体界的这个讨论,甚至说是争论。
我先举个例子: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紧缺,那时候有东西不愁卖,是绝对的卖方市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商品过剩,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逐渐地有了营销,有了公关,有了策划,人们开始注意到销售渠道和销售平台的重要性,开始搭建包括生产、供应、销售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流通平台。但是,这时候,我们能说是商品本身更重要,或是销售平台更重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要想产品卖得好,产品质量是根本,销售平台和策略是保障,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依存。
媒体,作为新闻产品,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十年前或者更早些年,说内容为王,业界认同度很高,几乎不存在争论。因为那时候,国内媒体产业,尤其是都市报,发展非常迅速,受到新媒体、新技术的冲击还小,大家比拼的是内容,即新闻产品的质量。现在,媒体竞争日益加剧,纸媒甚至开始出现下滑,在这样的局面下,人们开始讨论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我的观点是,内容仍然是媒体之本,是一切的原动力,但是,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面前,在各类新的技术、新的阅读终端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必须把内容平台建设、信息发布渠道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二者均不可偏废,否则,必将遭到市场的背弃。
正基于此,京华时报迅速转变思路,在保证内容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开始下大力气构建内容传播的平台,拓宽信息发布的渠道,这就有了京华云报纸。云报纸就是将纸媒、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功能及优势集中于一体。
首先,相对于网络来说,它具备了纸媒白纸黑字的理性——云报纸的所有内容都是经过编辑精心梳理、重新整合过的,是潜含着编辑思路的,因此它的公信力较网络强。
第二,它具有电视的可视性——所有新闻的延伸阅读都可以通过视频,像电视一样将声音、图像、文字结合起来呈现给读者。这种文字+图片+视频的组合,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体验效果更强。
第三,它具备了网络的海量性——只要后台足够大,它可以像网络一样无限地链接和延伸,对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反应、探因、结果进行深度解析,满足读者对一些重要新闻的全局性需求。
第四,它具有可控性——云报纸的所有新闻都是经编辑“加工”过的,也就是说,它的新闻是可以通过后台来控制的,而网络内容,有时候虚拟无边,很难调控。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掌握着“麦克风”,这时候,虚假新闻、不实新闻,甚至一些不负责任的语言攻击也随之泛滥,而云报纸就可以做到传播事件真相、屏蔽网络杂音。在网络时代,这一点尤显珍贵。
新浪传媒:《京华时报》的读者构成情况如何?以年青人为主还是老年人为主?云报纸这种新渠道会不会影响到《京华时报》以前老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段时间推广的效果怎么样?
李洪洋:《京华时报》读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25岁至55岁之间,这部分读者总数超过《京华时报》读者的70%以上。并且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读者成为《京华时报》的忠实读者。
云报纸是纸媒的有益补充,是延伸了京华时报的新闻内容。它不会影响京华时报现有的报纸形式、阅读方式,也不会影响既有阅读习惯的读者阅读,
新浪传媒:近年来,国外的报纸受到网络的冲击,销量每况愈下。很多报纸开设付费墙,或者开发气味报纸,以各种手段吸引读者。就报纸媒体未来经营模式而言,付费墙是一种短期策略还是长期策略?云报纸现在是免费还是付费?如果将来要收费,您认为哪个时间段开始比较合适?
李洪洋:据我了解,付费墙模式最早在英、美开始,像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它们的付费墙模式开展的很好,而且利润可观。大家应该知道,这两家媒体的背后老板是媒体大亨默多克,他财力雄厚,他倡导实现付费阅读,他也不担心暂时的利润和读者流失,他着眼于的是媒体发展的未来。
我认为,目前在国内,实行付费墙模式条件还不成熟。一是,目前国内的新闻竞争水平和层次仍不很高,也不规范,没有超实力的新闻传媒集团,没有垄断性的、必读的,或者说更具个性化的新闻媒体。二是,国内没有出现超实力的新闻财团,不具备长期与免费阅读的竞争对手相对抗的集团。三是,国内付费阅读的读者环境还没有形成,也没有一个跟此相匹配的经济发展水平。
云报纸目前还是免费阅读,将来有条件,我们也希望实行付费的云报纸阅读,但具体时间说不好。
新浪传媒:投资大鳄巴菲特曾多次公开宣称,读者都转向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报纸是一种过时的模式,将持续亏损,而且不复生机。然而,就在美国各大报业公司纷纷倒闭,各方人士普遍对报纸都不看好的时候,5月17日,巴菲特投资1.42亿美元购买了美国东南部63家地方新闻报纸。您如何看待他此次的行为?对于纸报纸未来的前景,您是乐观还是悲观?
李洪洋:巴菲特是一个投资客,我个人把他的收购行为,看成一次投资的行为。每一次技术的革命或进步都是一次产业的革命或蜕变,在新技术面前,报纸受到挑战和冲击越来越大,但是纸媒必须紧跟着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只要我们利用好新技术,传统纸媒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新浪传媒:《纽约时报》刚刚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报纸发行的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广告收入。媒体摆脱了广告商的制约,这一点意味着什么?国内媒体可否复制?
李洪洋:《纽约时报》拥有的特质(包括它的财力和新闻产品质量)决定了它的经营模式的特殊性。这说明,读者对报纸新闻产品、信息服务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也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发展而减弱,只要你的新闻产品本身有独特性、权威性、可读性,那么,对于读者来说,它就有必读性,不可替代性。
我国国内,也有一些报纸的发行利润是比较高的,例如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这些报纸一方面是因为它自身定位的特殊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特有的新闻渠道,所以可以实现差异化竞争。
但就国内的都市报而言,因为不完全的市场机制,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从而,一城多报的市场格局、新闻同质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目前都市报的发行基本上是亏本的,主要收入也就只能依赖于广告。
新浪传媒:当纸媒正向新媒体迈进时,纸媒记者相应地要做哪些改变?数字时代纸媒如何自我救赎?您如何理解所谓的“全媒体记者”这个概念?具备什么素质的记者才能成为全媒体记者?京华时报有没有专职的“全媒体记者”?
李洪洋:纸媒记者向全媒体记者发展,这是技术进步、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京华时报云报纸的编辑和记者都是全媒体记者,他们既要具备驾驭报纸新闻采编业务的能力(包括文字采写、图片和视频拍摄),又要具有丰富的网络技术知识,还必须有短片审美、剪辑和加工的视频制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