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由新浪网传媒频道主办的传媒新路论坛在京召开。本期传媒论坛以“我和我们——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品牌与新传播”为主题,提出中国媒体应注意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不断提升内容品质、强化媒介个性,以呼应受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多样化的媒介信息需求。以下为新浪网新闻中心副总监王薇致辞: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在这个秋雨绵绵的时刻来参加此次传媒研究论坛。
大家可能都知道“九宫格”,中国有一个传统的“九宫格”游戏,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数,把9个数字放进去之后加起来都是15,今天我们探讨的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这样一个有点玄妙的东西。我来简单地说说30年来中国传统媒体的变化,回顾一下那些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像“九宫格”一样玄妙的现象。
做传统媒体的同事都知道,1982年这个时间非常特别,它距今已有30年的历史,用老人的话说是刚“拨乱反正”之后,那时大量纸质媒体开始兴起。随后的1983年诞生了一个叫《经济日报》的媒体,该日报一诞生发行量顿时超过100万。但是它跟新媒体有什么关系?同年中国国务院成立了一个计算机研究小组,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关于新媒体的奠基。
再往后10年,1992年发生了什么变化?大环境是南巡讲话,讲话之后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想法是“上下一致,全部解放”。解放的是什么?我们说是思想。对媒体而言,这一年非常关键的是提出了“传媒是一种产品”,它像商品一样具有价值。这是1992年,大家知道这年还有一个什么变化?当时有一句非常非常流行的话是来自新媒体的——“有事儿来Call我”。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个人手里的BP机。BP机的诞生使得个人信息权利得到迅速放大,因为我们手里有了一个信息收发点。
2002年,互联网泡沫刚刚破灭。我刚才看到很多同事都是跟新浪有关系的,到了这一年我们国家开始认同因特网是中国新闻传媒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新浪在向门户急剧的扩张之后,对内容的重视急剧上升,这一年有了博客。接下来的2003年爆发了“非典”,这年大家对信息的关注度急剧上升。
到2012年,刚才交流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说到,新媒体的诞生对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中国手机用户跟固话用户数量达到一致——两亿。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时隔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国手机用户突破了10亿,那固话用户是多少?有谁知道?三亿。什么概念?十年之间,手机用户急剧增长到10亿,而我们的固话用户从2002年到现在变化非常小。
迄今为止,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传媒进行了一个轮回。早期是报纸,我们只是接受信息而没有互动,但是到了今天,我们把这张纸变成了手机,依旧是看信息,但是有了互动。这就是整个传媒的变化。
在这个变化中我们得出一个观点,就是把9个数字换掉,填进去新的内容,那我们就可以推出了三个“新”:新环境、新品牌、新传播。我在这方面是实操的,不是学院派专家,一会儿会有老师给我们介绍。我们发现媒体、企业和个人在这个格子里都有各自位置的体现,以前一个人是碎片的是非常个体化的,但是今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媒体,企业同样如此。其实你也是一个媒体,如果你拥有了一种渠道或者一个客户端,媒体更是这样。但是我们提出,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包括媒体的个人。
关于新传播,我们把每个格子都对应一点。对于媒体来讲可以做公共的传播,对于企业来讲可以做公益的传播,对于个人来讲可以做公民的传播,这种方式只是我们给大家的一个参考。
今天邀请大家一起来做新媒体的研究,并不代表新媒体已经画上句号,而是因为在近三个10年里,新媒体在贯穿媒体发展的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引爆点。因此,今天的会场是属于我们媒体人自己的,包括我们请来一些研究品牌、研究企业的这样一些同行,我非常希望在这样一个媒体环境下,我们一切内容都是重新开始的。
仅以此作为我的开篇这作为我的开篇,也为大家提供一个方向。我们的整体思路也是先介绍一下新环境,再介绍新品牌和新传播的案例。希望我们能够共度一个节奏紧凑并且蕴含海量知识的下午,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