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戴自更私下开通微博 笑称自己是“潜水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6日15:38  新京报

  戴自更私下开通微博(http://t.sina.com.cn) 笑称自己是“潜水员”  

  主持人尹俊:一个创意,大家也比较关注,通胀的问题,包括货币发行量的问题,美元贬值汇率的问题。现在经济方面,包括目前很多经济话题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也是切到这个点上了。

  下一个问题想跟社长讨论的是,这次七周年,新京报面向网友发起征集我与《新京报》的微博主题活动,怎么想到利用微博新媒体平台,怎么看微博这个新兴产物呢?

  戴自更:我是微博的推崇者,去年年中的时候,跟你们总编辑陈彤有过一次交流。当时他们正开始玩微博,觉得很新奇,很有意思,回来之后跟报社相关负责人推荐,觉得有很好的发展性。今年七周年庆典的时候,我们讨论怎么搞,有人建议引入微博的形式,估计效果会很好,我们让新京报的网站来发起。一天时间竟收到20多万条,感觉到微博的影响力确实非常大,效果也非常好,我们第二天还做了一个版,把有关新京报的微博刊登了一下。

  我个人对微博非常看好。一是拓展了信息的含义,无论是事件性的,感悟性的,情感性的,反应性的,都可以通过微博来表达。

  主持人尹俊:冯小刚自称自己的微博是冯通社。

  戴自更:是这个意思。二是所有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是信息的源头,表达权空前扩大。每个人都是一个通信社;第三是交流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微博,几秒钟手机一按就出去了。第四是文体毫无禁忌。总结起来,微博适应现代生活节奏,也符合每个人的渴望交流的本性。因此非常有前途。

  主持人尹俊:王菲在微博里写了两条,自从有了微博,我们明星自己成了自己的狗仔队,狗仔忙着抢沙发。这是一个玩笑话。今天我还带着任务在身,您的同行,报社的主编们、总编们,报社的社长们,还有周刊的主编、主笔,高管们,纷纷都开通了微博,并且加V。我们上网搜了一下戴社长您的微博客,您是不是没有开通微博,是不是需要现场开通一下。

  戴自更:不,我已经有微博。我知道身边的媒体界的朋友很多都在玩微博,本报也经常选登他们的微博。我上微博主要是浏览,看看信息,看看对新京报的评价,对我本人的评价。我在微博上用的是化名,没有公开身份。主要是搞媒体,又在体制内体制内,敏感一点,随意说话不一定合适,请大家见谅,不过大家的评价我都能看得到。

  主持人尹俊:戴社长跟王菲,跟李亚鹏一样,是潜水员之一。您自己会写吗?

  戴自更:有的时候会发一点,但是发的东西应该看不出我身份。

  主持人尹俊:如果要以实名发,金帖一发,马上有媒体引用了,可能会有很多问题所在。我也是很意外,戴社长也在玩微博。ID方便说吗?

  戴自更:以后有机会再公开吧。我用的是自己的微博,不是你们陈总提供的,不过也在新浪上。

  主持人尹俊:自己还有一个,我们就不公开了,给社长一点空间。像您这样的媒体人,平时其实很受关注的,您可能需要一些这样的空间去了解并且去静静思考。

  戴自更:我的同事玩微博的很多,他们可以说热衷于此。

  主持人尹俊:微博聊到这里,现在很多名人都开微博了,不愿意公开,不愿意加V。

  另外了解到到一个信息,彭兰教授在人大新闻学院55周年庆典上说,在当下媒介融合时代,内容为王,内容真的可以决定一切吗?不知道在这个话题上,您怎么看?

  内容和渠道都可称王

  戴自更:我没有研究彭教授具体的观点。刚才您讲到做内容的想在渠道突破,但据我了解,这方面没有像新浪这么有影响、这么成功的。传统媒体搞网站在中国多不很成功。现在新京报有个网站,主要刊登本报的新闻资讯,大概一天的流量在30万到50万,据说在报纸网站中算是不错的了,但是跟新浪比,根本不可以量计的。媒体内容和渠道有融合的趋势,但作为传统媒体,做内容还是长项,这也是新京报还比较受人欢迎的原因。传统媒体做渠道的要超越新浪这样很难,做内容的很难要兼顾渠道,机制、实力都不够,而做渠道的要称王内容,好像也有制约,至少目前政策还不允许,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真不好讲。我想在可预期的将来,还是做内容的专注把内容做好,做渠道的集中把渠道做强,互相依存,互相支撑吧。因为有新浪这样门户网站把我们的内容做了几何级数的放大,才使得中国的许多热点话题、许多值得关注的新闻,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引起相关的主管单位的重视,促进了问题的妥善解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想强调的是,作为新闻信息的制造者,内容还是传统媒体的长项。尽管传统媒体相对来讲受到的制约比较多,管理比较严,白纸黑字的,发表的时候往往会多求证、更慎重,但正因为如此,它的真实性、公信力就相对比较高。我觉得现在去关注谁为王还不是最重要的,希望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的把信息信息的时效性做好、公信力做好,新闻价值凸显出来,共同为推进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作为新闻的专业方面来讨论的话,有机会我们也可以再详细地探讨。

  主持人尹俊:我们也看到现在讨论这个话题就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到底谁占上风。现在很多传统的媒体在经营内容的时候,精耕细作内容的时候,也在搭建自己的渠道平台。包括新浪在内很多做渠道的,我们自己不原创内容,但也在争抢内容的资源,包括很多名人愿意跟你签个独家,包括只给你们供稿,其实都是一个合作。这个话题很深,值得私底下再做深入研究。您对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市场未来几年的发展空间是怎么判断的,这个空间之前有别的报纸领导好像有个看法,觉得萎缩是必然的,死不了,但是以后很困难,就像美国《新闻周刊》已经被一美元卖了,这是很残酷的现实,您怎么看呢?

  戴自更:首先得承认传统媒体像报业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但还不至于因此穷途末路,这是我的基本判断。中国报业由于各种原因发展或者说鼎盛得比较晚。以前的报纸多是体制内的,由省报、市报垄断的,一共只有几十家,到90年代中期,才有都市报崛起,给报业带来大的繁荣。现在都市报的市场规模包括经营额度占整个报业的80%到90%。

  主持人尹俊:现在最活泼的都是都市报。

  戴自更:但都市报刚发展起来,就碰到互联网,互联网的崛起应该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可以说是同步的,现在网民像新浪的用户是以亿来计,都市报根本不能望其项背。互联网的技术含量较高,更多受年轻一代的人追捧,对传统媒体的阅读习惯势必会带来冲击。但我觉得报业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像广播出来没有把报纸打垮,电视出来也没有把报纸冲垮,互联网的崛起,也不会把报纸冲垮,至少在我预期内要完全取代报纸不可能,影响肯定有,肯定会分流一批信息需求者。我认为报纸和互联网会和平相处很长时间,可以共同把传媒产业这个蛋糕给做大。以北京为例,近几年报纸广告还在增长,多的时候有每年有8%,少的时候也有3%,前年因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冲击很大,但因为奥运会的推动,新京报还是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北京其他报纸过得也还可以。

  还有从发行量,我不评价其他报纸,但新京报的发行量同比去年增长11.93%,可能这个份额,有从同类媒体中抢过来的。新京报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广告有30%的增长。怎么判断这个现象?可能有些报纸因为质量和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导致北京报业格局也在变化,原来领先的报纸,现在衰落了,新京报等其他新兴报纸起来了,出现位置的互相取代,这是自然现象,没有互联网的冲击,也会有这样的变化。

  也许有一天,报纸会消亡,甚至三网合一后,单一的广播电视互联网也会消亡。但在可预期的将来,报纸应该有它的生存空间,不至于马上就被新兴媒体或互联网取代。我现在也上网,特别是上新浪网,但是我还要看报纸。我认为,在现阶段,网络或者新兴媒体的发展速度会比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发展速度要快一点,但是因为媒体产业的总量再增加,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消亡过程,将是十分漫长的,相反传统媒体应该做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同类的竞争中首先要立于不败之地,在此基础上来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

  主持人尹俊:从您的分析我们发现传统媒体也在增长,只是慢一些。这边跑得快,那边跑得慢,但是都在前进。

  戴自更:因为我们国力在增加,整个传媒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的蛋糕也在增大。

  主持人尹俊:现在很多传媒媒体逐渐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在传统媒体新发展中的价值和力量,我们也注意到新京报在全媒体转型方面,有很多的动作,您能给我们大概讲解一下新京报在这个方向上的战略是什么样的?

  戴自更:刚才讲新京报集中一批比较优秀的报业采编和经营人才,有很多客户资源和管理资源,以这个为基础,我们从去年底开始实施全媒体的战略。我们尝试办了三个杂志。一是利用文娱资源创办了一本《名汇》杂志,它以影视文化行业的明星和产品为报道对象,重点关注时尚雅致的生活方式,创刊半年多就在业界树立了比较好的形象,反响很好,广告也在增加。二是利用现有的房地产新闻资源搞了一本《房地产世界》杂志,新京报的房产新闻报道一直居同城媒体前列,房产广告今年能够做到北京第一,优势明显。后来又结合本报的家装方面资源,推出了一本《居尚》杂志,这三个杂志创办以来,都在本行业里头有了知名度,业内口碑也挺好,今年要求盈亏基本持平也能够实现。我们还跟有技术优势的互联网企业如百度合作,创办了京探网,今年8月是创办一周年,已经排到国内互联网社区类网站第五位,每天流量有590多万,今年产值会到1400万左右,可能还有盈利。今年开始我们还对新京报网也进行改造,推出即时新闻,实现在两个平台上工作,访问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新京报的长项是内容和人才,利用优势条件搞全媒体战略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还是曲折的。

  主持人尹俊:未来可能目光放长远一些,看新京报的未来,我们看到是报系或者集团,一个多元化的传媒集团,不是一个报社了,不只是一张报纸了,目前出现这样的端倪。这样的战略,对于新京报目前的经营模式,现有的经营模式,会不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您觉得这种影响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利弊各占几成?

  戴自更:新京报的整体影响力、经营业绩都在向上走,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势资源,建设多媒体的格局,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很有胜算的。我们现在搞多媒体战略,基本上就利用报社内部资源,由一两个人或者几个人牵头就给做起来了,属于资源的深加工或者说是衍生产品,也是资源的多次利用。这跟投资、兼并、收购等方式有根本的区别,不会损害到我们的主业。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的降低成本,节约培育时间,锻炼相关的团队,未来如果我们做大了,或者有了资金上的准备,也许就可以到外面搞兼并、收购、投资等。。总体上讲,新京报做多媒体、多元化格局的战略意图是明确的,也不会改变,只是方式和时间问题。如果能够接轨资本通道,就会加快推进,否则就慢慢来,条件具备的就做,有把握的就做,顺其自然。新京报的品牌、新京报的内容、新京报的人才,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还有进一步做大做好的可能性。实践证明,我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不会有什么风险的,这几个项目年初的时候,要求他们不能给报社带来包袱,而要变成事业发展的通道,少则一年,多则两年要实现盈利。现在看来基本上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主持人尹俊:一到两年就要实现盈利,我个人的直观感觉,您的指标挺高的。

  戴自更:因为新京报就是三年盈利的,当时投入只有两千万,也许别人两个亿都做不起来。现在做新项目我们也是这样要求的,关键是人。

  主持人尹俊:真得是个奇迹。各位网友,今天的直播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到这里,在节目的最后,特别想请戴社长跟新京报一直以来的忠实读者,最想跟他们说什么,最后一点时间请您跟他们说两句,来结束今天的访问。

  戴自更:新京报的读者包括看新京报的网友,对你们的关心、支持,新京报人铭感于怀,我们只能继续努力,以更投入的工作来回报大家对新京报的厚爱,也祝福新京报的读者,祝福新京报的网友。谢谢你们!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新京报 社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