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经济参考报 > 新闻报道
 
经济参考报

二十一世纪中国建筑走向何方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6月29日 10:47 经济参考报

  智能建筑大量崛起

  邹德侬(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

  我们经常评点西方现代建筑运动之前的建筑师,当他们面临巨大社会 变革的时刻,面临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时刻,他们在做什么?

  进步的建筑师,首先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以及工业化手段,看到了生产 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和人的精神需要,甚至还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他们利 用科技提供的条件,发展自己的建筑领域。在大跨度桥梁的鼓舞下,机械 馆的跨度达到120米的纪录;芝加哥学派的高层建筑纪录已经达到91.5米 (开皮托大厦,1892);经过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进入20世纪之后 的20年间,走向了新建筑,取得了包括建筑艺术观念在内的全方位胜利。

  我们看前人,后人看我们。处在下一个世纪末的人,会怎样评点我们 这个时代的建筑师呢?

  前人“花园城市”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世纪之末我们面临的依然是环 境问题,而且已经发展到人类在地球上是否还能继续存在的地步,我们尚 不清楚,取代机械化的下一个新生产力是不是计算机技术,但是,我们建 筑领域左邻右舍的工程师们在行动,建筑的智能化、网络化;太阳能技术 和各种节约能源的技术;污水和垃圾的处理技术;各种生态技术……已是 层出不穷。

  如果说,本世纪的建筑先驱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走向了新建筑,下一 个世纪走向什么建筑呢?那一定是一种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因为 我们的国土已经不能再无限地为城市和建筑提供土地了,人类在盖房和用 房中对于水和能的消耗也已经达到了极限;那肯定也是一种饱含信息技术 的建筑,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未来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已经无 法和计算机以及网络不发生关系;那也可能是一种斜、曲、扭、翘,人们 也许乐于承受这种形式,根本不在乎什么“风格”、“流派”。实际上, 我们熟悉的“风格”和“流派”已经派不上大用场,陌生的科学技术已经 出场主持建筑的发展。

  “生态建筑”与“山水城市”共生

  杨鸿勋(中国建筑史学会会长、研究员)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将由工业化迈入信息化的新 阶段。这为解决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超越空间的信息联络, 将改变高度聚集的劳动状况。某些行业甚至将会出现分散的家庭作业。这 便有可能使人口分布适当地分散,从而引起生产与生活空间组织的重大变 革。人居环境,大到国土计划、区域与城乡规划,小到单体建筑的室内外 设计,都必须更新观念,以适应这种变革。

  “共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高级公共建筑的共享空 间便是未来全部共享人居环境的前兆。与地下建筑同理,架空的现代“干 阑”高楼不但让出了建设地段、使其归还绿色大地,还可与自然结合,配 置电脑监控、自然灌溉的垂直绿化和露台以及屋顶花园;更与再生能源的 利用和高信息输入以及智能电脑管理相结合,而构成生态建筑、生态城以 及钱学森先生所说的“山水城市”。

  成熟的“山水城市”将是最大限度节约土地资源和利用空间,因此它 必将成为聚落一体、社区一体的形式,即把一个社区聚落当作一座建筑来 处理。这不但节约土地,而且节约各种设备的管线与能耗。建筑转入地下 和架空,建设地段被解放出来还诸绿地,而地上建筑的表皮组织也一改传 统的砖、石和混凝土,也大部披以植被,建筑与生态融为一体了。沿着人 为环境与生态环境相融和的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山水城市”必 然有更大发展。

  多元化建筑异彩纷呈

  顾孟潮(中国建筑学会编委会副主任、教授高级建筑师)

  我曾把有文字记载的6000年建筑历史表现出来的建筑艺术价值观划分 为六个阶段(或称六个里程碑):实用建筑学阶段(原始社会--新石器时 代),艺术建筑学阶段(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机器建筑学阶段(前机 器时代--机器时代),空间建筑学阶段(19世纪50年代),环境建筑学阶 段(19世纪80年代),生态建筑学阶段(19世纪90年代)。

  目前从世界范围讲,已进入生态建筑学(或称绿色建筑学)阶段,所 以不能再采取18世纪艺术史对待建筑采取按地区和形式分类的方法。从前 面所述建筑艺术价值观的六个阶段可以看出,各个时期都有一个突出的重 点,都是针对前一个阶段的不足提出来的。

  我认为目前我们的建筑从观念到手法已进入了几个误区:过分追求“ 纪念性”,把“巨大”误当作“伟大”,把时代风格误为“古代建筑艺术 形式”,把建筑个体好当成环境好,把建筑评论当成只听建筑专家的意见, 把建筑师、领导者、建设者、艺术家的需求等同于一般使用者的需求,乱 加装饰、乱用高级装饰材料和新潮的建筑艺术符号、标签。要走出误区, 首要条件是树立科学的观念,真正实行“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解 决“兼听则明”与“博采众家之长”的问题。同时在学术上也要体现科学 和民主精神,在艺术风格和手法上则向地方化和多元化发展。

  当代建筑师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城市 建设、建筑产业的构成,正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急需在城市 建设和建筑领域普及相应的高新技术,应用高新技术,开辟新能源,采用 节约资源的材料和结构形式。城市、建筑、住宅、居住区的形象与构造也 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有知觉的、有极大灵活性的; 建筑是有头脑的、能呼吸的,甚至是有生命的;建筑材料是可以再生的, 城市与建筑的能源是不产生污染的。这一切确实是新时代给城市规划建设 与建筑业提供的机遇和挑战。

  绿化广场星罗棋布

  刘秀晨(北京市园林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

  90年代,“城市广场热”遍及全国城镇,媒介和舆论一片赞扬声。好 事从另一个角度反向思维一下,又会发现一些不完美的方面。稍微剖析一 下这些誉为“明珠”的广场,不难看出几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千篇一 律,千孔一面的模式:以政府大楼为背景,轴线式、草皮化,仰望中心雕 塑,平视喷泉广场,俯瞰植物色带,铺装加草坪,台阶加旗杆。简直成了 一种新的广场八股,乏味单调,缺少生机。筹划者、设计者冥思苦想,却 往往忘记了最根本的一条:建广场应调动一切手段,为人服务。

  首先,建设城市绿化广场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过去的北京是以平房四 合院为基本细胞的院落式住宅群,鸟瞰北京,四合院被树荫覆盖,一片绿 海,平视北京,那些祥和的四合院亲切朴素,昔日的北京尽管没有广场, 还是平远开阔的。新时期的高厦林立不仅使北京从地面上长高了,过于密 集的开发型容积率使城市空间一下子拥挤不堪,一律压红线主楼使城市变 成了混凝土的海洋,令人窒息、紧张,在高厦林立之间,街坊纵横之处建 一些开阔广场绝不是仿欧美循教条,而是城里人呼吸和生存之需要,也是 城市建筑节奏与韵律的规划手段,又是城市环境美的一种追求,因此为适 应新时期规划的需求,一改过去老北京没有绿化广场的老一套,势在必行。

  面向新世纪,北京城区应规划出几十个像样的形式多样、功能多元、 有思想深度、标准讲究的绿化广场,使其星罗棋布于街区之中。可喜的是 前门箭楼前已变成平展的草地,西单广场已经基本建成,正在规划的朝阜 路文化街就率先在其中规划有白塔寺妙应广场、西四体育广场、北大红楼 五四广场、神路街东岳庙广场等。如果再设想北中轴有钟鼓楼广场,金融 街有类似洛克菲勒式绿化广场,亦庄、上地开发区有类似巴黎德方斯式的 建筑广场,使美丽的古都北京因广场而焕发青春,因建筑广场街区有节奏 和韵律的变化而浪漫多姿。

  总之,城市绿化广场面积可大可小,形式可多种多样,不仅限于轴线 对称草坪式。应提倡绿化广场多种大树,创造树大荫浓、温馨和谐的氛围。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新闻 > 经济参考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