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德意志银行证券分析师安德鲁·劳伦斯写了份报告,称每一次创纪录的摩天大楼出现都是危机的先兆。摩天大楼建造热说明泡沫已经很大,说明当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鼓励大型项目的投资。而只要是泡沫,就总会破灭,一座座标志性的建筑代表了一次次繁荣的终结。(当然危机过后繁荣还会再来,世界总是重复向前)
这就是所谓的劳伦斯魔咒。据说过去的100多年里,在资本主义国家屡试不爽:
纽约新加大厦和大都会人寿大厦1908年前后落成,数百家中小银行倒闭;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华尔街克莱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相继落成,纽约股市崩盘并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70年代中期,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再夺全球最高荣誉,后发生石油危机,美元狂跌,全球经济再次陷入衰退;1998年,吉隆坡双子塔楼取代西尔斯大厦的最高纪录,亚洲正陷金融危机;中国台北101大楼21世纪初建成,其间高科技泡沫破灭,全球股市狂泻……
你大概猜到了,奇怪的就剩大陆。“摩天大楼迅速增加,但中国经济迄今并未崩溃,这是现实。”(陈功语)
根据2010年的数据,全球高度前十已建楼宇,中国占了7座!这只是已建成的,如果算上在建的,全球共有77座高度在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以上77座摩天楼中,天津的数量最多,14座。重庆第二,7座……
魔咒无法作用于中国人。是我们的人品好得不得了么?
两种摩天大厦的主人不同。
那边的摩天大楼是资金密集型商品,只有在资金极度廉价的时候,才能诱发企业的建造冲动。
而目前,我国不少第一高楼的背后,却是地方国有资本在支撑:天津117大厦有天津国企海泰控股的身影,南京紫峰大厦的股东之一是南京国资集团,大连、武汉的绿地中心则是上海国有控股企业绿地集团的项目。
即便该楼前,我们清楚地知道,“高端租客却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一座摩天大楼都能消化掉每天上百万元的运营费用。昔日的深圳第一高楼地王大厦,目前的租金水平已沦落到市场中低档。”——那也没有关系!
一定有什么更大的力量在支撑着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官员这样做,否则,就说不通。
两股商业逻辑
“一些地方的开发商明知无法收回成本,却热衷于盖第一高楼,背后往往是政府承诺将建设第一高楼与其他土地的一级开发权捆绑受让,有些甚至可以零成本获得开发区的大片土地。”
中信地产一位参与前期拿地工作的内部人士解释得更为直接:“就像中国的大多数五星级酒店都不赚钱,开发商都是为了周边配套的写字楼或者公寓,摩天大楼修建者的目的,通通不在摩天大楼本身。”
-----------------
这是开发商的逻辑。
超高层建筑投资高、体量大、技术精,是城市与企业实力的象征,也是面子工程的“重灾区”。“一届政府,如果想快点见到成绩,盖大楼是最容易的。”
“我们仍处于追赶中,有一种文化不自信、经济不自信。急于自我表达,太需要别人的承认,于是第一高楼就像奢侈品一样,不是人人能拥有,一旦拥有,就显得不一样了,哪怕有时它不那么实用。”
-------------------
这是地方政府的逻辑。
专题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来了,在地方政府普遍缺钱的今天,为什么肯花大笔钱去做“不那么实用”的事?
人为什么开车,鹿为什么长角
为什么雄麋鹿脑袋上要顶着个超大鹿角?在进化生物学中这被称作“失控选择”,以鹿为例,雄鹿鹿角的生长要耗用大量钙质、磷酸盐和热量,只有营养状况最佳的雄鹿才有实力作此投资,因此雌鹿认为大号的鹿角是拥有优良品质的可靠保证。所以,即使超大鹿角再怎么无聊、夸张或可笑,对雄鹿来说,都是不得不进行的投资,否则就没有机会延续后代。
同样道理,在现代社会中,有房有车对男人而言为什么这么重要?就是因为房子和车子都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那些做生意的小老板总是想千方百计买一辆好车,否则的话谈生意的时候别人就不太愿意信你。对于我们普通人也是一样,当你的同事、同学、朋友都开始开车的时候,你就有很大的压力也要买一辆来开,而不管你到底需不需要。
所以……你明白了吧?
摩天大楼本来就不是为了实用盖的啊!
对于一只小小鸟来说,“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李宗盛和赵传不知道。对于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盖楼的压力,与摩天的尊严,哪个重要?编者也是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