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面对“非典” 谁最容易恐慌 谁最不容易恐慌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15日08:08 新华网
  面对SARS谁最容易恐慌

  我们不能一味指责这样的人心理不健康,他们的性格中只是敏感、警觉的成分更多些。但这些成分源自哪里?

  如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告诫:“面对非典别恐慌,要保持平稳心态!”这样的话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个提醒,但对于那些已经产生严重恐慌心理,或者本身具有特殊性格的人来说,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假如你告诉他们,恐慌会造成免疫力低下,他们可能更慌张,而且增强对“恐慌”本身的焦虑———就像警告那些容易发生考试焦虑的学生:你越紧张越考不好!结果呢,也许适得其反。

  面对恐慌心态,最有效的态度是从心理学角度告诉大家: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产生恐慌是正常心理,而过度恐慌的人们也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么焦虑?这到底是怎么来的?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指责这样的人心理不健康,他们的性格中只是敏感、警觉的成分更多些,这种成分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好处,当危险刚刚来临的时候,他们会比其他人更早地警觉,并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伤害。但当大家都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刺激对他们来说就过强了,他们的反应也会过强。

  这种易感性从何而来?本人在大量的临床案例中发现,很多神经症的症状:比如有人无法遏制地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心理性的失眠,见人紧张,总怀疑自己身体有病,可又查不出来等等,他们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有以下性格倾向:在生活中认真、刻板、追求完美、循规蹈矩。当然,我们很难断定子女所表现的行为模式究竟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父母教养方式造成的。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表现出敏感、追求完美的特质。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一丝不苟、谨慎认真,害怕犯错误。他们特别在意外界评价,领导、同事、同学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和自己联系起来。他们受暗示性强,外部的一丝风吹草动都会强烈扰动他们内心的安宁。假设有人问:你今天脸色怎么这么难看呀?他就会很容易暗示自己:我的确脸色不好,精神不佳,然后排查各种不良因素。弄得一天心情不愉快,脸色就真的难看了。

  非典的出现会让这类人陷入极度焦虑之中:有人一天多次测量体温,多次消毒,而且由于暗示作用,任何一种通报出的非典症状可能在他们身上都能被“感觉”出来(高烧除外)。经常想咳嗽、“感觉”憋气、浑身乏力……比如现在正值北京杨絮满天飞的季节,人们常常会觉得口鼻不适,嗓子发痒,一般人会结合其他体征对自己的“症状”作出合理解释,但暗示性强的人就会放大“病情”:关注“咳嗽”,反复咨询,情绪紧张……

  这样的人预期性焦虑尤其突出,不断琢磨各种可能的坏结果,想像各种糟糕的结局,他们不考虑这些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只是拿它来吓唬自己。不仅面对非典如此,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类似表现:负性的归因方式,容易担忧,放大自己遇到的每一个挫折,爱抱怨。不仅让自己焦虑,还让家人和朋友也感到紧张,特别是在非常时期,极易引发人际关系问题。

  那么,非常时期,如何抛开敏感多疑的困扰,让自己的情绪恰如其分地反应危险的大小呢?根据危机理论,我们对危机产生心理反应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危机本身的大小,而取决于对危机的认知评价。也就是说,危机对我们个人的影响,可能取决于我们自己怎样看待它。

  假如感到自己确实有过度恐慌的表现,怎样让自己在危机中平安度过,并且走向成长呢?可以先静下心来,仔细评估一下自己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比如,你家里有无非典患者?你是否与非典病人有接触机会?你是否已采取了相应防范措施……在这种情形下,你的感染几率究竟有多高?现在北京的发病率大约是万分之一,外地的发病可能性就更小了,你是否比其他人更加危险?

  当你认真分析了所有可能性,心情或许就会平静下来。你会发现,你只需要万分之一的谨慎,而不是100%的担心。那么,何必为了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而毁掉万分之9999的生活?

  恐慌源于强刺激之后内心的混乱,而当你对自己的情况更加了解,也就增加了一分信心。接下来要做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首先,全面了解SARS信息,比如确诊和疑似病人体征、如何家庭消毒、衣食住行应该注意事项等;

  其次,追踪SARS信息的变化。SARS对于全人类都是一种新病,科学家在夜以继日地研究它,随时都有新发现,因此我们应及时掌握。比如,冠状病毒离开活体之后原来认为能存活24小时,现在认为是常温下4天,而且在冰冻温度下能无限制存活;

  第三,积极行动,按照掌握的信息积极消毒、防范;

  第四,在防范措施的保护下,合理安排生活,互相关爱,回归家庭,做以前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比如积攒的书和影碟,可以一次看个够。

  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我们提倡的健康的疫病观。

  北京市卫生局灾后心理干预网络中心“非典心理热线”:62020752(北京大学医院心理咨询治疗中心 方新)

  面对SARS谁不容易恐慌

  SARS对人的心态无疑是一次大的考验和检验。在接听“非典心理援助热线”的时候,我能实实在在地感到,它是怎样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甚至诱发出种种“心病”,有的人七八天不敢出门,有的人连电视都不敢看了……

  可是我也发现,周围有很多人并不恐慌。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如果总是研究病态的人,就会对人类越来越没信心,对人类的指望越来越低。

  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同样面对SARS,什么样的人不容易恐慌呢?

  于是,我有了这样一些发现:

  生活充实的人不易恐慌。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他们平时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SARS来了,也许他们的某些生活方式和工作计划有所调整,但并不影响整个的状态,因为他们有很多事情要忙。甚至对他们而言,SARS还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去做一些平时没空做的事,读一些平时没空读的书。

  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易恐慌。面对这样一场突然而至的灾难,很多人在想,我应该做些什么?我能够做些什么?比如,很多心理学家站出来,开通热线,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心理辅导,这时他们根本顾不上恐慌。

  热爱自己的职业、有敬业精神的人不易恐慌。有些人喜欢某种职业,是因为这份职业可以给他带来名利。这样的人,不一定能经受住SARS的考验。只有那些热爱职业本身、热爱职业背后价值的人,才不会动摇。钟南山就是一个典范,他敢于接收危重病人,是因为作为研究呼吸疾病的医生和科学家,攻克SARS对他构成了挑战,他渴望探索、求真、创新。死亡的威胁和这些冲动比起来,反而是微不足道了。还有那些到一线采访的记者,对他们来说,职业激情是生命的一部分,危难时刻,他们更多地是想怎么“上”而不是怎么“躲”。

  自信的人、内心安全感较强的人、乐观的人不易恐慌。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发现,在电子邮件中,有些人总是传播有关SARS的消极信息,有些人却总是传来积极的、乐观的、幽默的东西。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选择性注意”,同样面对SARS,自信乐观的人会选择积极的信息,而安全感不强的人,就很容易注意到消极的信息,当然也就容易产生恐慌了。

  朋友多,支持系统强的人不易恐慌,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分担与分享,减轻恐慌的情绪。而没有朋友的人、自我封闭的人,很容易在孤独中把恐慌的情绪放大。青春热线的志愿者郭丽华上了一线,我们所有的热线志愿者都把支持她作为自己的责任,甚至在海外学习的志愿者也把电话打到了医院。郭丽华说,有这么多朋友关心,我就有力量了。

  也许,SARS是一个检验剂,它不光检验我们的免疫系统,也检验我们整体的生命质量。 (青春热线主持人 陆小娅)(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在家学新东方英语 注会注册评估师 考研英语
  用周杰伦的GD88打给mm ^O^ 狂抽猛送,果然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铃图下载0.1元/条
流行乐坛金曲铃声
送歌表达无尽思念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张智成] 重返寂寞
[梁靜茹] 我不害怕
[游鸿明] 花蝴蝶
[和 弦] 教父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网络营销成新宠

专 题 活 动


企业服务
中医治疗各种肿瘤
患了皮肤病去哪里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北方交大MBA热招
   手机有礼武汉分类
   春季旅游江苏行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上海特价机票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铃声 图片 订阅 言语传情 游戏 短信宝贝 爱情快递
· 非常笑话轻松每一天
· 日本青春美少女 疯狂铃声
· 在爱的呵护里享受性福

· 激情男女VS速食爱情
· 时尚动感铃图下载 只需0.1元/条
· 有趣、经典、让人捧腹大笑
· 把握指间的浪漫邂逅 移动三国志
· 点歌传达美好的祝愿 语音笑话
头条新闻 新闻冲浪 激情男女 体育新闻 非常笑话 两性学堂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每日笑话 白领健康 每日英语   
自写短信 精彩专题:流行音乐排行榜铃声 射雕英雄传剧照 短信宝贝
  GGMM对对碰!短信交友保密手机号,开启你的爱情魔法石,抢注你的爱情昵称,发送00888811体验新浪爱情快递!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