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蒙冤三十载带来的反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5日01:16 人民网 | |
《法制日报》5月30日发表长篇报道说,四川西充县扶君村代课教师李永舒,1973年因一封检举他利用上课时间奸污7名小学生的信而蒙冤,直到2003年2月20日,四川省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才撤消西充县的有关刑事判决,宣告李永舒无罪。 30年!在这30年中,李永舒遭遇了刑讯逼供、隔离审查、自杀未遂、现场公判、10年(后改为8年)刑事判决,1983年刑满获释后,他已失去包产到户的机会,他的城镇户口被注销,没有房产和土地……此后,他找各级公安、法院、政府、人大、政协、教委、信访部门,在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的申诉路途中不懈地奔走着。直到1995年的秋天,他遇到多扶(乡)法律服务所一个叫鲜德伦的所长,为他不懈地努力,调查取证,事情才真正有了转机。然而,人生又有几个30年?! 这样一起冤案,当然有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些因素,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可以相对轻松地判定一个人有罪,而宣告一个蒙冤者无罪却是那样得艰难?几十年的漫长岁月,如此长的时间跨度,李永舒的遭遇也许只是一例个案,但就社会上一些并不鲜见的为求雪冤而奔走的信访者的坎坷经历而言,思考这一问题有其现实的意义。 古语有云:不平则鸣。除了少数无理取闹者外,信访者们之所以执著地奔波,为的就是讨个说法,还自己一个清白。应该说,许多信访者在有关机构和部门的支持下,问题的确得到了解决。然而,也有不少信访者在现实中存在着诸多无奈的境况。有的厌恶喝斥他们,有的对他们敷衍塞责打发走了事,有人则互相踢皮球让他们来回奔走找不着北。 应该说,从制度上,申冤无门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如我国专门针对信访而制定的《信访条例》中,其第二条就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以下简称各级行政机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紧接着第三条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那么,在现实中,一些地方和部门不能及时让一些蒙冤者雪冤的原因在哪儿? 首先,冤情如果涉及一些政府部门或一些有背景者,问题解决起来往往就比较困难,压着不办便是常事。其次,有的部门对下级机关存在护短心态,觉得问题解决也是给自己脸上摸黑。有的则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直接处理问题,结果是批复最终又回到直接关涉者手中,上级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又常常缺乏问责和督查。这样一来,往往就会使问题久拖不决。第三,一些信访者的冤情相对较复杂,问题盘根错节,有的由于时间太长,事过境迁,人事变动,解决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乃至财力。这一方面制约了办事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造成一些部门的畏难情绪,物力、人手、财力的相对缺乏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有太多的顾虑。 由此可见,我们也许需要一个机制,致力于及时、准确、公正地解决类似问题。如果任由冤情的存在,毁坏的是政府部门形象,破坏的是社会健康秩序和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 李永舒雪冤后,他给解决他问题的部门送去了锦旗,他说他不要国家赔偿。由此可以看出,信访者对我们的有关机构和部门凝聚了多少期待,也有着怎样的理解和宽容!我们希望李永舒的上访之路--从村里向乡里,从乡里向县城,从县城省城,一个身材不高、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人,风里雨里背着装有申诉材料的布兜,疲惫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走在平坦的柏油公路上--永远成为历史!来源:人民网 2003年6月05日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