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走向生态化--环保事业发展历程回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5日14:53 新民晚报 | |
住在苏州河边闻了几十年河臭味的老人,终于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河边乘凉喝茶了;来上海旅游的客人发现,上海的天越来越蓝,照片拍出来的色彩越来越鲜艳了;习惯到公园找“自然”的市民,如今走出家门500米就能置身于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甚至在繁华的市中心商业街旁,也能看到成片的树林和波光粼粼的人工湖。 在这些令人惊喜的变化背后,是上海环保事业30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本文试着撷取其中几个片段来作一次简单的回顾。 30年前:“三废”治理 以工厂治理为主要形式进行大规模的“三废”治理。通过综合利用、技术革新,对造纸、电镀、化工、纺织、皮革12个行业、147家工厂的重金属废水和有毒废水进行治理。1973年,全市继续大力开展工业炉窑改造,安装除尘器,消除了17条冶金行业的空中“黄龙”,电厂、水泥厂安装静电除尘器,市区降尘量开始下降。至70年代末,上海已集中治理了306个重点工厂污染源,厂群矛盾得以缓解。 20年前:区域治理 污染防治从点源治理向区域治理推进。1985年,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动工建设,建立了830平方公里的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80年代中期,和田路、新华路、桃浦地区的综合治理陆续启动;至1985年底,全市12个区均建成基本无黑烟区。1988年,合流污水一期工程动工建设。 10年前:治污染源 “八五”期间,上海共完成污染源治理项目1325个;结合城区改造,共迁建和治理污染严重的工厂(车间)660个;全市烟控区覆盖率保持在100%。1993年底,投资16亿元的合流污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1994年,新华路地区历经10年治理,摘除重污染帽子;1995年,和田地区经过8年努力摘除重污染帽子,同年建成占地450亩的黄浦江上游取水口绿化防护林;1996年,苏 州河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立;1997年,桃浦工业区摘除重污染帽子;1998年,苏州河综合整治实质性启动,搬迁长寿路以东12处码头;1999年,日处理40万吨污水的石洞口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全市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展开。 现在:综合调水 2000年5月,苏州河综合调水工程投入运行,干流河水当年就基本消除黑臭,生态系统开始恢复,9月,全市3702家工业企业全面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1年7月,苏州河出现“土生土长”的成群小鱼,同年,浦东新区生活垃圾焚烧厂第一台焚烧炉点火试运行;2002年是上海建绿最多的一年,市区新建公共绿地1988公顷。 2000年至2002年上海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指数二级以上天数比三年前明显增加,年平均比例提高近10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1999年的19.8%提高到2002年的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5平方米提高到7.6平方米。 不久,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即将正式启动,第二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也即将展开。上海,正踏着坚实的步子,向着生态型城市的目标迈进。 本报记者倪珺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