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谜:汉代女尸怎能“独善其身”(图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8日10:57 中国新闻网 | |||||||
2000年前的中国女性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随着去年7月江苏连云港一具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的重见天日而得到了答案。但随着这具名为“凌惠平”的女尸出土的,还有许多不解的谜。凌惠平的具体身份是什么?她棺中的液体又是什么?与她一同发现的三个棺木中的尸体皆已腐烂,凌惠平究竟会“告诉”我们些什么……今年6月6日,连云港博物馆特邀国内著名专家聚会港城,在对女尸用X光和CT影像检查的基础上,对尸体实施解剖与取材,开始试图破解这些未解之谜…… 凌惠平惊现花园路 6月11日,记者在连云港博物馆的展厅内见到了解剖过后的“凌惠平”。这具极其珍贵的汉代女尸躺在专门为她定做的透明玻璃棺内,身体完全浸泡在福尔马林液面之下。出土近一年的时间,“凌惠平”虽然体态有些萎缩,但总的来说保存得还是相当好。连云港博物馆的周锦屏馆长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古尸的发现经过。在去探寻凌惠平身后秘密之前,大家不妨先把时钟拨回到去年7月7日,去一同经历一下“凌惠平”的发现过程。 连云港的海州区除了拥有孔望山、锦屏山等景点外,还有一座小山———石棚山,传说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在此登临赋诗。为了开发这座小山,鼓励更多的游人前去游玩,政府决定修筑一条通往石棚山的公路,将其命名为“花园路”。 去年7月7日那天,天气很热,工人们轮班作业,因为工期很紧。由于新修的路与相接的路有5米的落差,所以工程要先开掘、做平路面。当班的姜茂东师傅负责操纵挖掘机挖掘。下午2点多时,姜师傅一铲下去,顿感吃劲,以为挖到了石头,上来一看是一块厚厚的木板,好像是个棺盖。再一挖,抓上来一口棺木,棺木很沉,在抓斗上吃力地倾斜着。吃惊的姜师傅赶忙把它放到地面上,让工地负责人赶紧报警。 接到报告后,连云港警方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人来到现场,看到一个宽20米,南北长30米,深约5米的大土坑底部,有一座大型古墓葬,墓葬木椁已有两块被掀至大土坑上,一口棺木被挖土机挖出墓坑,倒置于一旁。被挖出的椁木有40公分厚,4米长,全部楸木。棺木的上漆鲜亮。考古人员判定,这是一座夫妻合葬竖穴土坑木椁墓,时代应属西汉中晚期。 第二天上午,连云港市博物馆的考古部主任项剑云带人来到现场。经过对墓葬痕迹的检查,他们发现,已经发现的这个墓椁内有三口棺木,大家从左到右依次编为1、2、3号棺,前一天最早发现的棺木被定为3号棺。上午9点,挖掘开始,经过12个小时的工作,除了3号棺外,他们共清理了2个椁室3口棺木,确定这3口棺内尸骨为一男两女,其中地位最尊贵的男主人头颅骨完好无损,颅内脑组织完好。此外,还出土了佩有精美玉饰的铁剑、文字清晰的木牍等大量珍贵文物。 7月9日上午,项剑云带领工作人员开始清理3号棺。他用一根钢钎用力撬开棺盖,棺盖下露出一层密封的“天花板”。他用水冲一下,看看没有图案花纹,便继续撬。撬开一个5公分的缝后,项剑云发现了一截状似莲藕的白色物体。他很奇怪,想伸手摸一摸。这时,身边的同事叫起来:“腿!”项剑云马上把手缩回来,仔细一看,这次他看到了脚趾头。项剑云马上向馆长周锦屏报告,周锦屏不信。等他亲眼证实棺材里有未腐的尸骨后,整个博物馆沸腾了。 经过紧急的保护处理,当天下午3点钟左右,考古人员打开棺盖,揭开天花板,一具仰面漂浮在棕褐色棺液里的古尸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尸体皮肤新鲜,身长为1.58米。医生和考古人员将其放入用脚手架临时搭建、盛有10%福尔马林溶液的容器之中。经鉴定,古尸为女性,年龄在50岁左右。在其棺内的文物中,有一枚边长为1.3厘米的青铜印章,印钮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龟钮印章上清晰地刻着“凌惠平”,女尸的姓名确定无疑。从此,在地下沉睡两千多年的“凌惠平”得以“重见天日”,成为我国继长沙马王堆辛追、湖北江陵汉墓之后发现的第三具湿尸。 凌惠平何许人也? 自“凌惠平”出土以来,关于其确切身份的猜测一直扑朔迷离。在同一个墓葬里同时出土的男主人棺里也有一枚正方形龟钮青铜印,略大于“凌惠平”的印,但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男棺的椁板内侧刻有“东公”二字。根据辞海中的解释,“东公”即为有名望的人。而从出土木牍的文字记载内容分析,当时“东海太守”、“河南太守”等地方官员都派官吏前来参加葬礼,不难看出,男主人是一个身份不低的地方官吏。 在汉代,只有年俸禄在2000石以上的官吏才能使用龟钮青铜印,俸禄2000石者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地区专员。可当时的连云港所在地朐县县令只有800石的俸禄。因此,“凌”家至少在太守以上。但“凌惠平”为什么也会用龟钮青铜印?考古专家介绍说,在中国西汉时期有女性封侯的制度,吕后的妹妹、东海王刘强的3个女儿都被封了侯,那么“凌惠平”是否也被封了侯?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也许我们会慢慢地知道答案。 凌惠平何以“驻颜有术”? “凌惠平”的遗体能如此完好的保存2000多年,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奇迹。许多人都知道木乃伊、冰尸,但从医学研究和环境研究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保存十分完好的湿型古尸是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与马王堆女尸相比,马王堆女尸墓葬的规模宏大,棺内积液不多,在棺外的六面,还包围着1万多斤的木炭,然后是成分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的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保存环境和条件都比连云港墓地好得多。而连云港墓葬非常简陋,椁板上只有一层白膏泥,并无木炭,不可避免的对土质有一定的影响,但棺内女尸为什么却能更好地保存至今?再者,同一个墓葬中,同样的环境和密闭条件,为什么其他3口棺内仅存零星遗骨,“凌惠平”却能“驻颜有术”? “凌惠平”不腐是否与其棺中的棺液有关呢?但这次出土的4口棺内都盛满了液体。这些液体是入殓时注入的,还是天长日久渗入的地下水?目前尚无定论。据连云港市第一医院用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棺液样本的分析,发现其pH值为7.55,呈弱碱性,棺液中还含有血红蛋白,与pH值为5.18的长沙马王堆墓棺里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凌惠平”能在适于细菌生存的碱性棺液内保持不腐,又是一个谜。也许是这棺液暗藏玄机,对古尸保存起了决定性作用,现在还不得而知。 医学专家介绍说,尸体之所以会腐烂,是由于人的身体内外都有细菌,菌体有一种酶能消化蛋白质。人死后,细菌利用人体繁殖,消化人体组织。但低温和无氧环境能抑制细菌生长。福尔马林液的成分是10%的甲醛,在医学上被称为固定剂,合理的配制可以使蛋白质失去活性,达到防腐目的。目前负责古尸保护的是上海遗体防腐研究所的徐永庆教授。 凌惠平敞开“心扉” 为了破解古尸之谜,获取2000多年前人们的生存质量、生存体质、社会形态及习俗等方面的资料,今年6月,连云港博物馆特邀沪宁相关专家,对古尸运用CT扫描和尸体解剖进行多学科研究。期待着依靠科技的力量让凌惠平“讲出”在那个遥远的大汉王朝时代所发生的故事。 在CT检查中,为了更细致地检查女尸,医务人员将CT扫描的间隔缩小到了3毫米,仅其面部就扫描了45层。检查中发现,“凌惠平”的左眼球还比较完整,脑组织尽管缩小了,但仍清晰可见。在X光和CT影像检查的基础上,6月6日下午,各方面的专家在连云港博物馆的展厅里对“凌惠平”进行了尸体解剖。 在巨幅白布围成的临时手术室里,放着长2米、高0.8米、宽0.7米的解剖台。下午4点钟,凌惠平被抬进手术室,置放于解剖台上。在我国古尸研究专家徐永庆教授的现场指导下,南京公安局刑科所法医中心的周盛斌、荣玉山,南京医科大学的吴建国、韩群颖等专家操起手术器械,首先以我国通常对古尸研究所采取的测点为准,对凌惠平身体外部形态、体重、身高等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和记录。测量结果是身高1.58米,体重25.5公斤,毛发发根清晰,皮肤除局部有破损,大部分保存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脊柱很直,足底纹路清晰。 晚上8点,尸体解剖正式开始。主刀的专家们轻巧地将女尸头皮组织切翻开,小心翼翼地打开颅骨。令专家们惊叹的是,脑组织尽管萎缩约1/2,但保存完整,大脑额叶沟回清晰,小脑呈碎块状,三叉神经也保存得非常好。随后,专家又从女尸的大腿、臀部等部位截取了皮肤、肌肉、肌腱、坐骨神经等切块或切片,以备研究之用。 为了不影响古尸的展出,专家们精心地选择古尸解剖切口部位,轻轻地将皮肉组织从胸至脐翻开,打开胸腔、腹腔,发现内脏器官保存完整,虽然都连在一起,但心、肺、肝、肠都辨得清。 女尸的肺部呈灰色,似乎有炭类物质,专家初步分析可能与凌惠平生存的小环境即家庭有关,如家中常用取暖手壶之类或生炉子等造成室内污染所致。晚上11点左右,专家们将连在一起的脏器取出来,再次进行细致观察后,将切口用针线缝好。 专家们掰开女尸的嘴巴,发现了保存完好的28颗牙齿,但牙齿磨损程度要比现代人大,专家们分析可能与当时人们大多吃粗硬食物有关。最后,专家们从凌惠平口腔中拔取了两颗牙齿。 深夜11点45分,汉代女尸解剖工作全部顺利完成,专家们人人疲劳但个个兴奋。整个解剖工作比预想的要好,脏器保存的这么好简直是个奇迹。 解剖完毕后,专家们将分别对古尸的病理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法医学及人类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获得2000多年前人们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那么关于古尸之谜的揭开,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科技日报 张超 马振林 )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