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峡工程一道成长 三峡建设者风采(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20日11:5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人民日报>>第二版 国内要闻 2003年06月20日与三峡工程一道成长(三峡建设者风采(3))——记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工程管理部孙志禹 一个从小没见过电灯、靠点着菜油灯念书的农家子弟,把自己的青春融入了宏伟的三峡工程。这颇具戏剧色彩的人生经历,在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工程管理部副主任孙志禹看来是历史的机遇、时代的使命。 他选择了去三峡工地 1985年,在武汉大学的第一堂专业课上,老师告诉孙志禹:1千瓦时电,当时在武汉能产生3元多钱的价值;在上海能产生5元多钱的价值。孙志禹由此感受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1994年,他在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前夕,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经开始建设,那里应是水利专业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可是,经济拮据的家庭现状,又迫使他从现实出发,考虑一个去深圳发展的机会。 他面临人生的选择。读硕士研究生时,学校请长江水利委员会一位老专家作报告。这位老人的大半生都在研究三峡工程,他满怀豪情地表示要参加工程建设。可就在三峡工程开工前,老人抱憾而去。孙志禹意识到,有多少水电建设者为不能参加三峡工程建设抱憾终生。今天当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来临时,怎能放弃呢?他义无反顾地走进了三峡工地。 博士要从小事做起 孙志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运算 题:“三峡1190米长的混凝土纵向围堰外侧,如果要考虑30米至50米爆破和混凝土浇筑的安全距离,需要挖多少立方米的土石方才能浇筑混凝土?” 他一下子愣住了:这是学生都能做的题目,难道领导在轻视我?孙志禹左思右想,终于明白了老专家的良苦用心:哪怕是简单至极的小事,你也要亲历亲为;三峡工程规模巨大,只有从小处着眼,精心计算,才能真正保证大坝的安全和质量。孙志禹用了半天的时间,认真地计算这样一道简单的乘法运算题。 1996年,大江截流前的各项准备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控制大江截流的关键工程、开挖量为200多万立方米的导流明渠堰压段和堰外段开始全面开挖,工程必须在1996年底完成。由于该段为水下开挖,施工难度相当大;按照施工单位当时的实际开挖量,施工需要15个月,而离大江截流实际施工时间已不到10个月。 针对这种情况,三峡总公司提出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工程建设部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孙志禹。尽管他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水利工程围堰,但孙志禹丝毫不敢懈怠,他天天蹲在工地,和同事们反复研究与思考,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施工方案,即在堰外段周围修筑一条小围堰,把堰外段包围起来,然后抽干其中的江水,这样就把水下开挖变为陆上开挖。这一方案当即被三峡总公司和施工单位采纳。不仅节约了工程投资,而且缩短了6个月的工期,为大江截流赢得了有利时机。 责任重于泰山 1998年夏天,长江暴发了8次洪峰。7月2日,三峡工程开工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向工地涌来。当时二期上游围堰第一道防渗墙刚刚建成,第二道防渗墙正在施工,临时度汛的子围堰填筑正好达到度汛高程,二期基坑正在抽水,所有的不利因素都交织到了一起。这时,第二道防渗墙在洪水巨大的压力下发生变形,出现了裂缝:第一天只有一条细小裂缝;第二天裂缝可以伸进手指;第三天裂缝可以伸进拳头……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有人从安全度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条较为保守的应对策略。采取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围堰安全度汛,却要耽误三峡工程一年的工期,工程的损失是巨大的。 24小时盯在现场的孙志禹,和同事们认真分析各种风险,大胆地提出了优化第二道防渗墙施工工艺、简化工序、加快施工进度、减慢基坑抽水速度,确保第二道防渗墙继续安全施工的方案。方案被决策层采纳了。二期围堰经受住了长江8次洪峰的考验;防渗墙施工完成后,监测到的渗水量还不到设计允许值的1/10,工程质量优良。 在三峡大坝节节升高的过程中,孙志禹与成千上万的年轻三峡建设者,在工程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步、成长;并把个人的理想、追求铸入了工程。他说:“在一项大型的水电工程中,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水电工程只有团体冠军,没有个人冠军。我要为中国产生更多的水电团体冠军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8年以来,孙志禹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和有关参建单位共同实践总结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果,在1999年获得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 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作为三峡总公司的现场代表,对三峡总公司负责。工程管理部为工程建设部二级部门,具体负责工程质量、安全、信息、进度及现场监理管理。 上图为二○○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孙志禹在三峡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开工动员大会上讲话。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