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目前的经济苦恼及未来的出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27日08:53 中国网 | |
张运成 香港回归近6年来,经济状况和前景始终是特区、中央政府乃至全球瞩目的焦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使香港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之后,楼市、股市一跌再跌,“东方之珠”一时间呈现诸多经济隐忧。 经济增长蒙上阴影。据特区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香港经济2001年连续两个季度为负增长,从技术层面讲正式步入衰退,复苏步伐至今缓慢。特区政府原先预计2003年GDP增长3%,但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已经表示无力达到预期目标,而多数经济预测机构也纷纷将香港GDP增长预期下调至0.2%和2.5%之间。舆论认为,香港经济之所以表现疲弱,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当地需求疲弱,本地需求支撑着香港经济的55%,但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业内人士据此认为香港实际上已处于通货紧缩。 此外,长期以来作为香港经济增长点的房地产的价格持续下跌,由此导致的负资产问题愈益严重。目前,香港房地产价格已从1997年的顶峰下挫了60%。换句话说,一位普通市民在1997年楼市高峰期以大约200万港元购入的房屋,在6年后的今天,楼价仅值80万,买主多因此在银行欠债而加入“负资产阶级”行列。6月17日,特区政府公布3至5月失业率达到8.3%,再创历史新高,失业人数逾29万人,失业问题业已成为特区政府的一块“心病”。 “金融中心”地位潜藏隐忧。经济不振,政府收入也随之减少,不足以应付各种社会公共开支,以致财政赤字问题恶化。据特区政府3月份公布的数字,2002/03年度的财政赤字高达7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至于2003/04年度财政赤字,财长梁锦松原来预测为679亿港元,现在则表示由于非典缘故,赤字水平可能超过预期。政府和业内人士警告,如财政赤字问题不能解决,恐会动摇香港的金融体系。另一方面,香港目前正出现一股将上市公司转为私有化的热潮,显示投资者对股市前景的信心减弱,正从股市抽走大批资金,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将在长期内削弱香港作为最佳融资和投资市场的中心地位。 “营运中心”地位受到挑战。由于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分工的需要,曾经推动香港经济增长的制造业正大量外移至祖国内地,剩下服务业,香港的整体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下降趋势,很多跨国企业都已把营运总部搬至北京或上海。客观而言,香港已经感觉到它作为区域营运中心的地位与角色正在减弱。目前,特区政府正致力于恢复高科技制造业、建造数码港和资助科研项目,旨在提高自身竞争力,以保持其原有的优势地位及功能性作用,构建自身成为区域经济整合的枢纽。 “购物天堂”受到冲击。服务业产值占香港GDP增长的89%,是香港经济增长的另一大支柱。但自非典疫情爆发以来,香港的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娱乐业和航空业遭受到最直接、最大冲击,几乎全面停顿。3月底,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了其有史以来的第一份全球旅行警告,要人们避免到包括香港在内的非典疫情地区去旅行,更使香港航空与旅游业“一落千丈”,至今复苏乏力。 存在忧患并不可怕,诚如一位名人所言“我们不惧怕任何危险,我们惧怕的是危险已经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浑然不知”。历史已经证明,香港同胞始终心存忧患意识,这是一笔宝贵财富。特别是经历过非典危机之后,这种意识和凝聚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也是香港经济真正复苏的坚实基础。实际上,香港经济根本不会沉寂,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香港仍然拥有无法取代的整体优势,诸如背靠中国内地、现有制度完善、优秀人才济济、商业基础雄厚等等,无一不是香港经济走出低谷、战胜困难、完成经济转型的重要条件,加上特区审时度势,因应环境变化作出调整,必能危中寻机。 强本求“变”。作为一个业已成熟的经济体,香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苦练“内功”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在这方面,特区政府责无旁贷,目前已经推出了分三个阶段进行重振香港经济的计划,包括危机处理、巩固信心以及振兴经济等一系列新举措。一方面,特区政府要解决燃眉之急以维持市场和社会稳定,如刚刚推出的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创造就业计划;另一方面,特区政府也在为长期经济目标打理,如追求稳健的宏观金融政策、确立到2006/07年度达到财政平衡政府目标。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香港由非典疫区除名,香港媒体纷纷视之为香港全面振兴经济的新起点。旅游业是香港经济的先锋和晴雨表,港府也迅即宣布了一系列振兴旅游业的计划和措施,打响了非典后振兴经济的第一炮。 借势求“变”。香港经济的前景基本上决定于中国内地的联系包括金融、物流、旅游和转口贸易上的合作。香港和内地的经贸关系可比作“小鸟落在房樑上”,内地迅速发展,香港经济就不会差。值得港人欣慰的是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战略正日益具体化,如加强与珠三角的经济整合、与长三角的互相呼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地与香港自2002年1月开始的就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行的谈判近期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6月30日香港与内地将签订“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根据协议,内地不仅将给予香港多达几千种商品零关税优惠,而且会放宽香港服务业在领域、地域和股权安排方面的准入限制。行政长官董建华对此表示:“我相信这将给香港复苏很大帮助,给香港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苦撑待“变”。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香港不仅内受经济结构转型冲击,而且特别易受美欧日经济疲软的影响。尤其是两年前,随着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发展放慢,香港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波世界性经济疲软的影响,几乎与外围经济同步陷入衰退。目前,随着伊拉克战事结束以及市场预期美国经济增长下半年可能会加速,国际经济大气候的不确定因素正在减少,对香港而言应是不可或缺的利多。 总之,随着非典疫情渐渐远去,港府振兴经济的举措逐步展开和到位,加上内地的支持与配合,有理由相信“东方明珠”一定会最终摆脱困境并续写辉煌,香港人今天失去的必将会在以后的繁荣和进步中获得更大的补偿。当然,这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实际上,经济复苏、振兴快慢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个信心问题,面对经济复苏乏力的现实,全体港人共体时艰,更应唤起积极进取心态和有所作为。近期,现任香港澳大利亚商会主席的阿兰·约翰逊(Alan Johnson)在《亚洲华尔街日报》谈到港人对经济困境应抱有的态度时,意味深长地指出:“我在新加坡发现,该国经济要比香港糟糕许多,而且新加坡不像香港那样拥有腹地,但新加坡人对未来前景非常乐观。”这话颇值得香港同胞深思。 (本文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中国网2003年6月27日
两性学堂--关注两性健康 学习两性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