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 怎么走进“世界遗产”?(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29日12:50 云南日报 | |||
1994年10月,一次普通的会议,改写了丽江古城的命运。 这是省政府召开的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有关领导提出:把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丽江古城申遗正式启动。 1995年上半年,省政府正式同意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政府提出的申报要求,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同年6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主持会议,召集国家8位A级专家进行论证,正式确定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为我国1997年度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丽江古城为首选项目。 同年12月25日,丽江县政府决定成立申报工作组,申报工作全面展开。 令人猝不及防的是,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全国瞩目的7.0级大地震。 大震后的第18天,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民办遗产中心官员梁敏子女士和理查德先生,在国家文物局郭旃处长陪同下,亲临丽江古城考察,冒着余震的威胁,在古城内认真考察。 幸运的是,专家们一致认为,古城虽然遭受严重损伤,但是代表古城的精髓还在,整体格局,水系风貌、人文景观依然完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申报多为王宫名人故居之类,极少有民居建筑群落平民文化,丽江古城的申报正好弥补这一空白,并确定申报原定程序不变。当时,在丽江古城仅仅被列入“申报预备清单”的情况下,专家们破例将它按“遗产名录”来对待,并帮助协调拨发了4万美元的保护援助。 同年5月12日至15日,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考察团到达丽江,对丽江古城的申报和今后的保护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 1996年9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派出世界遗产中心官员梁敏子女士,随同前来的还有世界级建筑设计大师多米尼古·佩洪先生。佩洪来到丽江古城时,深深地被古城独特的建筑吸引。他异常兴奋地说:“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太好了,我要为丽江搞一个非常好的设计,献给丽江人民!”世界对丽江申报的关注,在大地震中点燃了丽江人申报的希望之光。 申报文本的编写工作是申报前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必须用大量的数据和历史资料,图纸照片具体体现丽江古城的历史风貌、规划、建筑特色及民族风情,同时更重要的是有规划、建筑、历史理论总结丽江古城的建筑学、历史学、规划学、人才学价值和保护意义、文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申报的成功与否。 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丽江县委、县政府从城建、文化、博物馆等单位抽调了14名工作人员,限令按时完成文本整理任务。 地震使办公室受到重创,各单位的资料有的埋没,有的失散,时间紧迫,资金短缺。14位同志没有退却,白天,他们深入到各有关单位,在地震废墟中找材料,在资料堆中翻数据。夜晚,在防震棚内,他们冒着寒冷,精心整理文字材料和图片。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完成了50万字文字资料,近千张图片资料,百余张图纸资料的准备和搜集工作,并撰写了20余万字的申报文本初稿,一部电视片。 1996年5月7日,申报文本报国家建设部审批。建设部提出,要将20余万字的文本压成4万字,50幅照片,30幅图帧。 在京西熊猫宾馆内,申报组拨响了一个个丽江在京同胞的电话,请接受来自家乡申报组的“指令”。四五十个同胞有的协助修改文稿,有的帮助整理图片,有的帮助跑外文公司,联系翻译文字。短短的15天,文字、照片、图纸全部整理完毕,并通过建设部审查。 6月中旬,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国务院总理李鹏先后在报送文本上签字。6月25日,国家派专人送申报文本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7月1日,申报文本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清单,编号为C—311。文本被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的主管领导评价为“申报工作以来最好的文本材料”。 北京时间1997年12月4日凌晨2时,意大利那布勒斯。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尚无文化遗产的空白。 丽江理应得到世界最好的帮助 在中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乃至世界名城中,丽江古城地位卓越。 她,与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古老的村庄紧密相联,浑然一体,独具特色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 她(包括白沙、束河建筑群),融汉、藏、白等各民族城市布局和建筑特色为一体,兼具纳西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罕见的、至今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礼制的束缚。它依山傍水、古朴自然,兼有山乡之容,水城之貌,家家流水、户户垂杨,从布局到建筑以及河道水系的利用自成一格,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典型代表的纳西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遗产。以纳西族为主的丽江古城民居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传统民俗民风,是以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为载体的纳西东巴文化传承者,丽江古城因此而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城。 20世纪30年代,我国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就先后涉足丽江,在考察古城之后对其包含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建筑学界的泰斗刘敦桢教授,1938年12月到丽江考察古城建筑之后写道:“省内中流住宅,以丽江县附近者,最为美观而富变化……犹存唐、宋遗风……我国将来之建筑、苟欲其式样结构,犹保存其传统之风格,使之发皇恢廓,适应时代之新需求,则丽江民居,不失为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1986年7月,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著名风景园林学家周维权教授到丽江古城考察后认为:“丽江古城确实很美,名不虚传,全国像丽江古城这样大片保存下来的已经为数不多……是纳西族祖先的一大杰作,应该加以严格保护。” 明代以前,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保护机构,也没有发现政府颁发的保护法规法令的文字记载,但自建城以来,地方政府和古城居民自觉保护行为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尽管历经800多年风雨沧桑,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劫难,丽江古城依然保持了其历史原貌的真实性,对此,有关专家赞叹不已:丽江古城不仅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维持了历史风貌,还体现了相当的艺术水平和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1996年底,法国世界级建筑大师多米尼古到丽江古志考察后由衷赞叹道:“世界最美的地方在丽江,丽江理应得到世界最好的帮助。” 专家们认为,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居地,它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从历史、科学、文化角度看,完全有理由、有条件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寻求保护与开发的结合点 2002年,丽江创造了人均接待游客15人的旅游奇迹。很多人把这一奇迹归结为一个理由:丽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广告效应。 丽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选手争相取经的首选。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后世界范围的宣传与援助,一定程度成就了丽江走向世界。因此,丽江的申遗模式是无法克隆的。 但盛名之下的丽江古城遗产地,同样面临开发与保护的双重压力。 中国的一些世界遗产地“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已引起丽江古城管理者的深思。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及丽江县等10个职能部门已采取措施,对“丽江古城被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破坏了生态平衡”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整治。 他们提出,要为古城“减负”:古城核心区内的经营活动(包括客栈)实行总量控制,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商业店铺,对现有经营店铺的数量和规模要逐步压缩。在古城内经营的音像、珠宝玉器、歌舞厅、卡拉OK、网吧、桑拿按摩室、足浴按摩及美容厅、现代服装等影响丽江古城风貌的项目,逐步迁出古城。同时,对经营商品分别以旅游工艺品、民族文化产品、民族手工铜银制品等实行分街道巷段相对归行划市,从业人员必须着民族服装上岗。经营铺面的装修必须保持古城古朴风格,其柜台、店内的设置,要求与古城风貌相协调。禁止在古城内安装太阳能,临街面禁止采用不协调灯具等等。为分散古城过重的旅游及住宿压力,在新区内设有民俗旅游区和家庭旅馆区等。 随着游客的蜂拥而至,古城核心区商业气息日趋浓厚,外来客商不断增多,民族文化不同程度受到冲击,经营门店为招揽顾客,各种招牌林立,破坏了丽江古城古朴、典雅的氛围,带有现代气息的商铺与古城古朴、宁静的氛围形成强烈反差。据古城管委会初步统计,该古城内有经营户达1300多户,其中餐饮店144户,各种酒店客栈146户。记者在丽江采访了解到,丽江古城历史上就有以“四方街”为古城中心从事各种活动和集会的民俗习惯,3.8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域,由于经营活动的分布,引导存在难度和历史上“茶马古道”商贸史所延续的传统习惯,致使古城遗产在保护中至今压力重重。 据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介绍,丽江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逐步完善了基础设施,通过建章立制,使丽江古城的保护与管理在不断探索中摸索出了宝贵的经验,从而成为各地学习的榜样。由此,丽江成功创造了“丽江模式”,并将其提交联合国遗产委员年会讨论。随后,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推广。尽管丽江已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但在遗产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及发展过程中,他们仍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丽江古城只有一个。 秘闻:差点和世界遗产擦肩而过 “1997年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真是悬。”记者在对“三江并流”申遗进行采访时,偶然从遗产专家陈矼的口中了解到丽江申报过程中的秘闻——那次申报几乎功亏一篑。 在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前,陈矼一直在国家建设部风景园林司工作,她直接参与了国内多个项目的遗产申报工作,与联合国遗产委员会官员以及国际知名的遗产专家有着广泛的联系。1995年,建设部委派陈矼到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任挂职副县长,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助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996年7月,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所有的申报文本、文件都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3月,联合国委派专家对丽江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之后,联合国要求丽江补充一些图纸交由这位专家带到联合国。1997年6月,一身轻松的陈矼来到巴黎,依然像过去一样,参加按惯例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特别主席团会议。这次会议将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初选整理,分出A、B、C三类。A类属于所有的申报材料都齐全,可以顺利进入下一阶段评审;B类属于申报材料不完善,需要补充后进入下一阶段评审;C类属于申报材料不合格,必须打回去,延期或缓期申报。 塞纳河边,陈矼一边悠闲地喝着咖啡,一边听身边熟悉的联合国教科文朋友们聊天。突然,一个可怕的字眼闯进了她的耳朵:丽江归到C类了!“什么?”她热血直往脑门上涌。怎么可能?丽江所有的申报工作,都是按照规程要求有条不紊地完成的,出什么问题了?她立刻与这位联合国委派的“ICCROM”专家进行质询,原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有收到丽江的补充图纸,专家在评估报告里建议丽江重新申报。陈矼几乎晕了过去,明明亲手交给了“ECOMS”现场考察专家带回的,为什么会没有送到?“你们怎么这么不负责任?为什么要丢失我们的图纸?”情急之下的陈矼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我要向联合国控告你,控告你们的不负责任,你们必须为此负责!”听到这样的言辞,“ICCROM”专家软了下来,说:“那么,我们试一试,努力做一个补救吧……”他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丢了联合国委派专家的饭碗。 陈矼的心一直悬在半空中,在焦急等待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小时。终于,丽江申报项目从C级转到了B级,联合国遗产委员会要求丽江重新补充申报材料才能参加评审。大家心情沉重地回到了国内,陈矼发现,其他的材料都是齐全的,只有一条非常棘手的补充要求,即要他们补充丽江与平遥古城的特色对比材料。于是,只好临时组织一些研究古城、民俗、建筑的专家,包括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高级规划师顾奇伟先生等,在北京完成了这个补充材料,并迅速送交到了联合国。 北京时间1997年12月4日凌晨2时,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而它成功背后的故事一直成为了一个秘闻。为了不再重蹈丽江申报的覆辙,2002年,在“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时,所有的申报文本、材料都是委托专门的信使,在规定截止时间前一周,稳妥地送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手里。 连 芳 王法 华模
两性学堂--关注两性健康 学习两性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