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补贴方式改革(一周视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21日06:34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离“大包干”起源地小岗村不远的安徽省天长、来安两地,从去年开始进行粮食补贴改革试点。今年六月一日起,安徽在全省扩大这项改革试点—— 让农民获得更多实惠 本报记者 刘杰 何聪 今年6月1日起,安徽在全省扩大“两放开、一调整”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两放开”就是放开粮食收购价格,不再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实行随行就市收购;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支持和鼓励各类粮食购销企业参与粮食收购和经营。“一调整”,就是将原来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给农民的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给农民。这意味着国家财政对粮食经济的支持出现重大转变,开始从向粮食购销企业提供补贴转为向生产者提供补贴。此前,这项改革于去年在天长、来安两地进行试点。 粮补直接到粮农 补贴实惠不打折 来安县三城乡天涧村张湾组57岁的老汉张正金是2002年来安县领到补贴最多的农民之一。张正金是种庄稼的好把式,不仅种了自家6口人的11亩田,还转包了部分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的田,2002年种了26亩水稻,获得补贴870多元。 根据来安县制订的方案,补贴给张正金的现金,是按照前4年市场价和保护价之间的平均价差,并根据农户的田亩数量、商品粮产量等综合指标计算出来的。到2002年11月底,来安县10万农户共领到补 贴1780多万元。据统计,天长、来安两个试点地区20多万农户共领到直补资金约4000万元,每个农户平均获补贴180元,每亩土地平均补贴25元。过去,国家通过粮食企业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里的余粮,来间接增加农民收入。据了解,过去安徽省财政部门为此每年支付近40亿元,但农民只得到近4亿元的实惠。 张正金高兴地说:“起先听说要给我们农民补贴,都不相信,后来看到干部大张旗鼓宣传,才半信半疑。去年10月中旬把1500多元的农业税交清后,没几天,乡政府干部送来了870多元钱。其他农户也都领到了补贴,大伙可高兴了,我们农民第一次直接从国家财政拿钱。这一下大伙种粮的积极性明显高了。”原来全县的4000多亩撂荒地,今年都被农民要回来种优质水稻了。 国有粮站受到挑战 “主渠道”改革中求发展 张正金告诉记者,粮食补贴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卖粮方便了。2002年他是在晒场直接卖粮,在晒场扬完场后,粮站直接打包运走了。而过去,他要用拖拉机把粮食拉到粮站排队卖,1万多公斤粮食卖完至少要两天。要是粮站说水分重了,要翻晒,就麻烦了,有时候粮站还借口粮食有杂质、水分重进行压价,不少农民光排队就等两三天。现在好了,不仅粮站收粮,还有不少个体私营粮食企业上门收粮,农民坐在家里就能卖粮了。谁价格高、谁服务好,农民就卖给谁,不管卖给谁农民都能得补贴。 2002年,来安县有200多家经过批准的个体工商户和外地客商开始收粮。个私企业荣盛米厂的老板章光先介绍说,来安县粮食部门是真走向市场了,去年增设了80多个收购网点,还上门服务。“两放开”让来安粮食市场开始形成公平竞争局面,去年大家在价格和服务上已经展开了竞争,总体来说,粮站依然是收购主渠道,从资金、仓储、网点等方面,个私企业现在是竞争不过粮站的。 来安县粮食局局长顾春林说,过去国有粮食企业是“负责执行政策,不负责企业效益;负责收粮,不负责销粮;负责储粮,不负责盈亏”。去年,粮食企业不再按保护价收购,不再享有新收粮的粮食风险基金,意味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购销企业真正“吃市场饭”,要实现“购得进、卖得出、有利润”目标,就得像其他经营者一样靠辛苦和服务。 2002年,面对粮补改革的压力,来安县粮食企业减员增效。原来在册职工2950人,到2002年10月,1300人带资走人,退养200多人,逐步脱钩300多人,协议保留养老关系300人,830人竞争上岗。购销企业进行了多种方式改革,在机制上全面创新。改革后,轻装上阵的来安县粮食局发现,“直补”冲击是史无前例的,是压力,也是机遇。现在随行就市收粮,实现了顺价销售,完全按市场法则操作。去年当年增设80个网点、96个磅秤,走村串户,共收购水稻1.8亿公斤,如今全部销出,其中1亿公斤“丰两优”稻就实现利润600万元左右。 随行就市看货色 好粮好价促调整 种粮直接得补贴,粮优价格会更高,粮食市场自由交易,随行就市看货色。农民看到好粮不光好卖,还能得好价,种植优质粮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过去撂田,现在要田,过去种常规粮食作物,现在种优质粮。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后,价格高、市场适销的粮食优质品种成为天长、来安农民结构调整的热点。适销的精糯米,今年种植面积在界牌镇一下子就扩大到4000亩以上。 来安县水口镇高庄村高庄组的刘德泉对记者说,因为离粮站近,人也比较熟,原来卖粮比别人能卖个好价钱。去年人情粮卖不了啦,粮站按市场价收,优质才能优价。“丰两优”稻品质好,价格卖得高,他今年种了6亩。 来安县县委书记张传权介绍,前些年,国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政策,很难做到优质优价,使农民缺乏种植优质粮的内在动力。2000年,来安实施效益农业示范工程,但“丰两优”稻推进缓慢,种植面积徘徊在5万亩左右。去年,利用市场这个杠杆,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粮,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去年来安县种植“丰两优”稻一下增到2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仅此一项农民增收2500万元。 新闻背景 1953年,全国粮食实行统购统销。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宣布取消实行30多年的粮食统一收购,实行合同定购。由商业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定购合同。 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制度,进行丰歉调剂,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粮价稳定,保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1998年,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收储企业实行粮食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2001年,对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粮改。 2002年,在安徽、吉林等省的部分地区进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 用好市场这只手 胡健 粮食补贴由流通领域向生产者直接补贴的转移,使整个粮食流通过程市场化,为建立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在推进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 国家将粮食补贴直接补给农民,可以有效地防止中间利益流失,让农民得到更多的益处。同时,按照来安、天长两地的方案,其他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同样可以享受补贴,将在实现农民种植自主权、鼓励农民自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粮食过剩,进而促使粮价稳定等方面起到作用。对粮食企业来说,直补改革破除了粮食购销市场的政策壁垒,打造了一个鼓励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实现粮食购销市场的有效运转。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实现“单兵突破”。粮食补贴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带来一些阵痛,如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如何使众多亏损的粮食企业顺利分流富余人员就是一个摆在眼前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管力度,使国家给予农民的补贴能真正到农民手中;消化粮食企业的“老库存”、“老挂账”;加强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其他粮食生产环节的投入,进一步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也都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应继续探索的问题。其间,如何更好地运用市场这只手,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