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不能把资助误认为是施舍(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31日08:44 南方都市报 | |||
接受资助并不意味着自己的隐私将暴露于公众视线之内。资助是单纯的,它只是发生于慈善团体和受助人之间,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在操作时对于受助人的隐私会进行完善的保护。目前慈善事业中许多时候都能看到媒体的影子,这是一种无奈之举。由于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意识淡漠,公民的社会责任时时缺位,这就需要利用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进行呼吁和价值引导。媒体的介入必然导致一些贫困人群的隐私被公开,甚至个别不良媒体动辄侵犯他人的尊严,但这些事件只是个别。贫困生家庭需要分清,接受资助和接受媒体采访是两回事。单纯的资助行为不会揭开孩子心灵的伤疤,不会干扰家庭的正常生活。 慈善事业是什么?目前许多人对此有一些认识的误区,这也是需要纠正的。慈善是由公众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催生的一项事业,它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平,实现个体价值,这里面没有什么同情、怜悯。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有权利抓住人生的机遇,追求个人的幸福。但如果有宝贵机遇在前,一些人却无力抓住它,这时候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为他提供帮助,这种帮助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不是对一个人的可怜,不是一种额外的施舍。希望更多的贫困家庭能明白这一点,这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家庭,并不是被割裂开来的,我们大家都属于一个共同体,个体的快乐也是大家的快乐,个体的痛苦大家也有责任分担。 自力更生,单靠个人努力和奋斗解决人生路上的难题的确值得赞赏。要看到,生于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要学会利用这个社会丰富的资源为自我的发展提供帮助,这是一种生存的技巧,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许多人成功成才的经历也表明,这些人并不见得比别人更优秀,但是他们善于使用社会的资源,掌握了熟练的生存技巧。这有利于缩短自我奋斗历程,让每个人的人生旅程上少一点艰难,多一些机遇。“新长城计划”就是为保障教育公平提供的宝贵资源,机会本来就有限,广大贫困生为何不理直气壮地去积极争取呢? 国华(江苏 职员) 本版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图: 漫画/蒙大奇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