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拿什么关爱贫困大学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9日00:19 人民网 | |
今年,福建省仙游县共有7837名学子参加高考,有1939人被大学录取,其中90%为农家学生。据县教育局的同志介绍,在录取的考生中,有20%的学生家庭非常贫困,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帮助,这些学生就无法圆他们的大学梦。面对入学通知书,这些贫困学生和他们的父母陷入困境。(《中国青年报》8月8日) “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帮助,这些学生就无法圆他们的大学梦。”真的是这样吗?贫困学生圆大学梦,非得靠社会资助不可吗?如果提议建立“希望大学”,像资助“希望小学”的贫困孩子那样资助贫困大学生,你捐不捐钱? 就在这条消息见报的前两天,8月6日的《央视论坛》,邀请作家何建明和评论家陈小川,探讨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这样一个话题,题目是“拿什么关爱你”,——这个“你”指贫困大学生,但我以为整个话题并不仅仅是对贫困大学生,而是面对全社会。 近年来,伴随高考放榜而来的热点之一,就是贫困大学生。一方面是学校出台相关减免学费的政策,另一方面则是媒体呼吁社会给贫困大学生以关爱,有的还推出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专题,反响也不小,资助行动于是得以开展,企业的,个人的,都有。但是,跟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需要的数量相比,捐助毕竟只是杯水车薪。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究竟怎样帮助贫困大学生? 不错,贫困大学生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我们不能让一个大学生失学。但是对他们的关爱,不能仅仅局限在捐助上。在这个背景下,就有本文第二段提出的问题。陈小川明确表示,他不捐,何建名也认为不该捐。理由其实很简单:大学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大学生应该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勤工俭学活动来解决学费和生活费。显然,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数以十万计的出国留学生。他们中除了极少数有亲属资助外,大多数经济上都十分拮据,但是他们都挺过来了,完成了学业。为什么?因为在国外那种自立才能生存的环境,逼迫他们提高心理承受力,树立自信心,打工挣学费以及维持完成学业的生活费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意志,——他们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自立。 相比之下,国内似乎还没有营造出这样的环境。不少学生有考高分的能力,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高额学费,有些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感到压力沉重,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未来的生活。而媒体似乎也只是一味地倡导社会捐助,很少从自立、自强方面去引导他们自己去创造完成学业的条件,以至于有些学生以为社会捐助乃是理所当然的唯一办法。毫无疑问,这暴露了大学生素质上的巨大缺陷,而这一缺陷的产生,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有重要关系,也跟媒体片面倡导捐助有重要关系,——换句话说,学校、家庭、媒体以及全社会,都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关爱贫困大学生。从这个角度讲,央视论坛提出的这一话题,对于造就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来源:人民网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