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看待“状元文化”的民族记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9日10:45 南方都市报 | |
我们更看重的是类似于“金榜文化节”这样民间自发的文化(或经济)活动的“民族记忆”功能,它可以不跟“主流文化”完全一个调子,但它却可以真实地保留一个民族的多元文化记忆、一种民间庸常的人生或社会价值取向。 我们希望类似的民间记忆多些更多些地浮出水面,而不要一味地去打压封杀。它有利于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社会面目,当然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前进。 8月8日,6名今年考取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骑上高头大马,乘坐大红轿子,胸佩红花绶带,被迎进京西著名的举人村——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参加在该村举办的“金榜”文化节;该村还将为今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62名高考“状元”造册铭记、刻石碑传,珍藏在该村新建的、由已故著名作家老舍之子舒乙任名誉馆长的中国科考文化展览馆内。 据悉,本届文化节,意在通过我国长达1300年的封建科考制度的历史,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并古为今用,让这一文化遗产为现代科学、教育服务。日本2003年文理双科“状元”、韩国2003年文理双科“状元”也将参加此次“金榜”文化节,整个文化节将持续一周。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不过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又一出戏罢了。不少局外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反对(当然,反对或者赞成,都是他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认为“金榜文化节”没文化,与素质教育唱反调,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今天的高考相提并论,不伦不类等等。 但是反对归反对,恐怕在今天的社会,谁也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去阻止类似的“文化节”在全国不同地方上演,原因大抵相同:反对或者赞成,是我们的权利;举办不举办这样的文化节,是别人的自由。不管它与素质教育符与不符,毕竟,今天的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每年的高考状元,都格外地引人注目,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今天的高考与昨天的科举也有那么一点点相近之处:让一些人为另一些人陪绑,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作为一个村庄,你要让它担当起什么素质教育的重任,它实在承担不起,你若是以为它这么一个历时仅一周的文化节(哪怕它年年都举办),就会把素质教育给毁了,那你是大大抬举了它。 所以,我们不用反对,也不用赞成,市场本身会做出最好的选择,灵水村的村民不会比谁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笔账,他们会一分一厘算得清清楚楚。还有另一笔账,局外人更是无法替他们算的,这就是:这么一种仪式,这么一种对“状元”的无上尊崇,会不会对村里村外那些幼小的心灵形成某种程度的示范作用,让他们从小立下雄心壮志:我也要努力读书,我也要像他们(状元)一样受人尊敬。当然,更大的示范作用还在于更广泛的领域和视野,即,将来这些“状元”们是否就一定比别人生活得更好、比别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至于说政界、文化界、教育界、经济界代表将出席开幕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这是跟素质教育唱反调,他们的出席,各有各的理由,并非一个“素质教育”的理由就可以将其闷在锅里的。如果非要那么思考的话,那么是不是高考状元都不能录取才对啊。其实,素质教育不排除“应试”,只是那种教育将会使更多的人成为各种各样各得其所的“状元”而已。到那时,全国的状元恐怕就不止60个、70个,可能就有600个、700个了。 我们更看重的是类似于“金榜文化节”这样民间自发的文化(或经济)活动的“民族记忆”功能,它可以不跟“主流文化”完全一个调子,但它却可以真实地保留一个民族的多元文化记忆、一种民间庸常的人生或社会价值取向。就像美国的南北战争,南人北人可以公开地保留完全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记忆和评价一样。这样的记忆,是永远无法抹煞的。我们希望类似的民间记忆多些更多些地浮出水面,而不要一味地去打压封杀。它有利于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社会面目,当然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前进。至于社会的“主流价值”,就是在类似的多元文化中不断激荡、冲撞中大浪淘沙得来的。 本报特约评论员 童大焕 相关报道见今日A17版关注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