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不喜欢反华书(本报专访)(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1日02:27 环球时报 | |||||
(梁燕摄) 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 丁刚 儿童图书插图上的中国古代人物,个个灰头土脸 赫布肯,是一个与高楼林立的曼哈顿一河之隔的小城。该小城的码头旁有一家巴诺连锁书店(Barnes&Nobel)。不久前的一个周日,记者来到这里。书店里人不多,走进店堂,迎面的一个大桌上摆着许多新书,希拉里的自传《活生生的历史》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记者问一位店员:“有没有关于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方面的书籍?”,店员指了指后面几排书架。记者走过去一看,那几个书架上摆着的全是有关世界和各国历史的书籍,中间有三四本是讲述中国历史的。旁边的一个书架是军事类书籍,插着好几本不同版本的《孙子兵法》。其中一本是1910年首版,已经再版了20多次。另一本是注解本,书中汇编了世界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对《孙子兵法》的评述。 在儿童图书的架子上,记者找到了一本介绍中国历史的小画册,随意翻了翻,发现里面记述倒还准确,但图画看上去非常别扭:画面上的中国古代人物个个灰头土脸,小孩子的头上盘着莫名其妙的发结,“画”上去的中国字也是个个不成形。另外还有一本介绍长城的书,也是写给儿童看的,但中文地名和人名的拼音却全是按照英语拼写。不晓得,美国人看了这些地名,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 书籍是一国文化的窗户。在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一些的巴诺书店里,只有这样少得可怜的几本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籍,这使我想起北京书店里堆积着的有关美国的各类书籍,不禁感到中美文化交流的差异。 记者把这番感想告诉一位常去书店的朋友,他说我没找对地方,美国书店里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并不只是这些,还有小说、风景图片和旅游景点介绍、菜谱、古玩、佛教等方面的书籍,而最多的是风水类书籍和画册,有的书店甚至还设有风水书的专柜。按照朋友的指点,我在亚马逊网络书店上查了一下,有关风水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大约有300多种。据中文报纸《世界日报》报道,最有名的风水大师、马来西亚籍华人朱林碧金已经出版过40本以上的风水书籍,翻译成16种文字,畅销全球,在美国的读者也不少。 他们首先选择小说、传记和纪实类作品 常去美国书店或图书馆的人都知道,美国读者最爱读的是爱情、侦探、科幻小说和名人传记。一走进美国各地的书店或图书馆,总会先看到这类书籍的书架。对有关中国的书籍,美国人的阅读兴趣也是如此。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部主任易明告诉记者,普通美国人看的有关中国的书籍首先是小说、传记和纪实类的作品。这些书籍现在有不少都是华裔所著,还有些是美国人写的他本人在中国的经历或是一些记者写的关于中美关系内幕的书籍。易明说,因为这一类的书在美国有一定的销量,所以出版社也更愿意出版这类书籍。 易明目前正在研究中国的环保问题。她通常主要是看一些与这个主题有关的书籍。但平时她也读一些有关中国的小说或纪实作品,主要是为了换换“口味”。记者看到,在她的书架上摆着《转向》、《中国与世界》、《最后的熊猫》等这样一些书籍。 美国人对中国文革的书感到新鲜,对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书却没兴趣 近年来,一些华裔作家用英文写的书也进入了畅销书的排行榜。像文革后赴美留学的哈金(原名金雪飞)写的《等待》、谭恩美写的《喜福会》,还有讲述个人经历的传记作品《鸿》、《上海生与死》等,以及张纯茹写的纪实类作品《南京大屠杀》、记述钱学森留美历史的《蚕丝》、她最近出版的《华人在美国》 等,在美国都有不少读者,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在卡特中心工作的刘亚伟博士说,上述文学作品讲的大都是文革时的故事,与中国当年的伤痕文学没有太大差别。阅读这类作品,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没有太多新鲜感。但对美国读者来说,那就是一种非常新鲜的阅读体验。美国读者有时并不一定会要求作者完全按照美国的方式写作,就像中国人读外国文学作品一样,有时需要有一种外文感。此外,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些美国人,有不少都读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的小说。她的小说至今仍有一些读者,只是这些作品往往有一种“宗教优越感”。 一些华裔朋友还告诉记者,美国书店里能够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后现实生活的英文小说不多。出版社对出版此类书籍也不大感兴趣。有的美国作家的作品中虽然也有描写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但看起来总有一层隔膜,中国人读了更会有“荒诞离奇”的感觉。 美国人特别爱借中美关系出书,但普通读者对反华书籍并不喜欢 许多美国朋友告诉记者,他们还很喜欢看由记者写的有关中美关系的书籍,因为这类书籍记述的大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采访,有的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秘闻。不少驻过中国的美国记者回国后都写过这类书。像CNN的齐迈克,以及《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等。纪思道前不久说“中国没有理由不成为G8集团成员”。其中,孟捷慕撰写的《转向》(AboutFace)就是这类书籍中比较畅销的一本。孟曾做过《洛杉矶时报》的驻京记者,他对尼克松至克林顿当政时对华决策的内幕做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在很多研究中美关系问题的专家的书架上,记者都看到了《转向》这本书。 和美国人聊天,你还会发现,很多知识分子都喜欢阅读有关国际政治,特别是涉及当前美国面临问题的书籍。“9·11事件”发生后,有关本·拉登、伊斯兰教和中东问题的书籍畅销一时。前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也有些人借机炒作。记者在亚马逊网络书店上查到,有个美国作者由这次事件“幻想”中美冲突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写了五卷本的长篇小说《神龙怒吼动天地》。目前这部小说已经出版了三卷。经历撞机事件的一位美国飞机驾驶员后来也写过一本书。但由于事件很快平息,这本书不久就被摆到了降价书摊上。 近年来,随着美国一些鹰派人士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有些反华的人物也借机出书。比如《华盛顿时报》的记者格兹,近年来就写了几本反华书籍。再比如章家敦写的《即将到来的中国崩溃》,读过此书的许多人都认为,书名听起来耸人听闻,其实早在多年前,就有人不断地作出这样的预言,可后来的事实表明,结果完全相反。普通美国老百姓是不会花时间去读这些反华书的。 美国翻译中国的书很少 记者在纽约图书馆查询,发现近几十年来,美国人翻译的中国书籍大多是文史哲方面的。以文学作品为例,五四运动以来老一辈作家的作品译介到美国的要比现代的多。鲁迅、茅盾、老舍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有英译本。相比之下,中国翻译美国的书籍要远远多于美国翻译中国的。哈佛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说,这是因为在自然、社会学科等方面,美国的研究都具世界领先地位。要想了解很多学科的发展,不得不读美国学者的书。 傅先生说,对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来说,专业的英文读物并不缺少。这方面的著作在哈佛、耶鲁等大学附近的书店里都可以看到。这部分书发行量虽然不大,但种类不少,读者群也大多集中在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里。傅先生所在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每年都要出十几本有关中国的研究著作。易明也告诉记者,在纽约,喜欢中国文化的读者也可以到亚洲协会去购买这类书籍。 据记者了解,美国学者对中国的研究其实相当细致深入,比如傅高义教授本人就写过两本有关广东的书籍。他主编的《与中国共处:21世纪的美中关系》至今仍是研究美中关系的必读书。 傅先生目前正在编写有关美中日关系的研究文集,去年出版的一本主要涉及1972年到1990年,现在正在编写的是1990年到2001年。他说,像这样的书就是写给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对东亚感兴趣的知识分子看的。 一些学者告诉记者,与前几年相比,美国普通百姓对中国关注的程度也有很大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增多了,美国主流媒体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中国的报道。而一位曾到过中国的朋友说,其实,中国现在的情况与美国书店里卖的书讲的有本质不同,中国并不像书里说的那样,相反是处处充满生机和希望。傅高义教授说,美国政府还聘请了不少译员,每天翻译中国各大报、书刊和电台的新闻,提供给政府、企业和科研部门。所以在美国,即使不懂中文的人,要想了解中国情况也并不难。 有朋友告诉记者,目前美国有一家叫东方之桥的出版社,专门翻译、出版中国学者写的书,而且主要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沟通美中间的相互了解。傅高义教授预言,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分量的加重,美国人也会更加重视中国,会翻译越来越多的各个学科的中文书籍。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