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问李国文清醒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4日06:31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 |
周宗岱 司马迁受宫刑后会是什么情况,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弄糊涂了,也不过是让一些读文章的人跟着糊涂而已。然而,李国文先生那篇《超越四合院》的大文,却不仅仅是极度糊涂,而且对当前我国大量宝贵的古旧建筑被日渐“超越”掉的苦难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李国文这样的大作家尚且出来如是说,这种“超越”就更有理有据了。 四合院适合北京的地理条件,也适合历史条件下人们求安全、求安静的“警惧心态”,其合理性早经专家论证,好些住过四合院的作家也都写到它的种种好处。王蒙就说他住的四合院“是一个多么惬意的所在”。 当然,在今天,四合院的这些优点已经过时,今天有了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来构造更适合北京人住的房子,地价那么金贵,也只有起几十上百层才合算。今天,决不会再去建造四合院。 更重要的问题是,那成片的四合院,是几百年来的民居,甚至还有名人故居。它是历史遗产,又是旅游资源。 更让人惊诧的是,吃够了思想批判之苦的李国文先生竟然也用这么一种大批判的方式来想问题,谈问题。在文中,他深挖四合院的“思想根子”,说:“明清两代人所形成的自闭心理,内向心态,保守精神,惧外情结,与这种桎梏思想、束缚灵魂的四合院居住环境有些什么因果关系,实在值得人们去研究的。”“中国进入十九世纪以后的积弱之势,当然不完全是建筑师的过错,但居住环境,决定着居住者的精神状态,这个因素是不能排除的。” 好吓人的罪名呀!看来只有将四合院完全彻底地“超越”掉,中国才能不“积弱”了。 四合院罪大恶极,当今新民居又怎么样呢?一个楼梯或电梯上去,家家全是铁打的防盗门,来客“验明正身”的猫眼,比四合院的“门缝”小得多。窗户、阳台多用防盗窗封起来。回到家中,铁门一响,与世隔绝,同一单元的住户,上十年还不相识,每有单身老人死了发臭才知道的新闻。其“自闭”、“惧外”的程度,四合院哪能比得上呢?岂非更“桎梏思想、束缚灵魂”吗?这就不会是“带来病态心理、有害健康”的“蚕茧”吗?我还想问,四合院作用如此之坏,那么徽州民居、闽南民居等等乃至故宫、天坛、长城,不都是封建的象征,都是“桎梏思想束缚灵魂”的吗?依李国文之见,岂不是通通得“超越”掉才行? 如何对待四合院呢?其实李国文也提到了意大利的庞培古城。意大利人可不蠢,他们不会去“超越”,也不去修复,而是原封不动的留下来供人研究、怀古、游赏,大赚其旅游钱,多好的榜样!四合院仍未衰朽,只要不是住户挤得转身都难,仍然是很好住的。迁出愿意迁入新房的人,像欧洲人卖古堡一般卖给愿意保留原貌的居住者,连维修费都不用政府掏。 不管怎么说,李国文先生只是不够清醒而已,真心蓄谋摧毁大量古旧建筑的祸根子,是那些投资者,他(们)看中了这块地的经济潜值,便千方百计弄到手。拆去任何历史古迹,他(们)也不在乎的。在当日世风之下,只要能大把花钱,立马有种种权势者、当事者为之出力。那些想保住古迹的人,哪有不挤扁的。这正是多地古迹被人拆、冯骥才这类有识者屡屡失败的原因。苦苦的叫喊也没有用的,北京的四合院多在市中心,那位置多么诱人啊!不拆不建,不能得利;基建一响,黄金万两。 李国文这样的文章,让那些投资者高兴,花钱也卖不来的呀!让那些爱历史古迹的人伤心,保不住的呀!让我等与李国文经历相同的人叹息:你怎么写出这么些“令人不忍卒读”的文章呢?“作家的清醒,或许更为重要”呀!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