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田野调查”再添新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4日06:52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今日首页记者 王琦 实习记者 周新国 近日,齐齐哈尔日军遗留化武伤人事件引起民众的关注。与此同时,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暑期调研侵华日军南京东郊暴行活动也于日前结束。经过半月来的艰苦工作,一批极具史学意义的活资料重见天日,引起史学家的高度重视。 揭秘一:大屠杀在沦陷前就开始 从7月下旬开始,南京农大土地管理学院10名青年志愿者组织了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0多天来,志愿者们不畏大雨、酷暑,每天自带干粮,经3次转车,深入到道路泥泞崎岖的孟塘、湖山两个山村和仙鹤门地区。不完全统计显示,志愿者们先后采访了上百位老人,收集到64份证词、91个案例和100多名遇难者名单(有的佚名),写出了3份调查报告。 这次调查,志愿者们发现了因被抓夫而目击日军在南京城乡屠杀无辜平民、被俘士兵的梅加印老人;发现了见过国际友人德国京特博士、丹麦辛德贝格先生,并得到他们资助的周国宝老人;发现了掩埋大屠杀遇难者遗体的小乌龟山墓地;发现了惨遭日军枪击、负伤后残疾至今的幸存者秦义兰(女)、胡正宽等一批活证。在湖山等村,村民们说:这是66年来第一次有人做如此系统、详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日军采用枪击、刀砍、刀刺、活埋、火烧、溺毙、踢死、喂犬等手段,残杀在家或逃难的无辜村民(包括乞丐),残杀从难民营回家拿粮食的难民、被抓夫做苦役的农民、不肯和不能提供“花姑娘”的农民、试图阻止日军烧屋和反抗屠杀的农民、甚至“迎接”他们的农民,残杀遭怀疑的滞留人员和放下武器的被俘军人。参与调查的同学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村有那么多人遇难,可见日军屠杀人数比例之高;南京大屠杀开始时间早在南京城沦陷之前,地点并不局限于南京城区。 揭秘二:日军“失踪”为逃避侦察 此次调研还纠正了文献记载的一些错误、解开了1937年12月7日“进据孟塘大胡山之敌突然失踪”之谜。志愿者们发现史籍记载的“射鸟山”、“大胡山”,分别应为“射乌山”和“大湖山”;日军在大湖山“突然失踪”,是因其采用屠杀、封锁、藏匿于民居的办法,逃过了侦察。 志愿者取证时,采用了“典籍调查”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证人“背靠背”回忆的办法,做到了力求“要素齐全”和“不留孤证”、“证词之间形成证据链”,对回忆不全的反复核查,采信目击者、知情者和多数人的回忆。他们还请证人按了指纹印、村委会加盖了公章,并拍照、录音。其证词的真实性、可信性,赢得了史学家的青睐。 调研期间,传来日本执政的自民党江藤龟井派会长江藤隆美再次否认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志愿者纷纷用新调查到的事实予以驳斥。参与调研的一位壮族同学还总结说,落后确实是要挨打,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立志成才,振兴中华。据悉,通过志愿者调查整理,湖山村正酝酿立一“以史为鉴”碑,逐一刻上遇难者的姓名。 专家:“田野调查”有重要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博士看了证词后评价说,当年的幸存者现年事已高,因此这是在抢救性记录“口述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研究增加了许多十分重要的证据。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史料十分鲜活,启迪着专业史学工作者走向田野。 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张生博士,看了上述调查后表示,调查的成果出乎他的意料。他认为,理科同学做的这项调查,有他们的特别之处:严密的逻辑推断;调查之前设定了具有学术意义的东西,收集到的史料已经具有史学的学术意义。 这位正从事南京大屠杀史料汇编工作的南京大学史学专家与南京大学博导、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宪文教授商量后决定,返还南京农大团委为此垫支的调研费用,以取得见证人、幸存者证词原件及同学们所撰调查报告的永久收藏权。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