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还需经济社会两手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8日20:07 浙江日报 | |
华东师大亚欧研究中心研究员 余南平时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是一个社会关心、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又包含着学界智仁纷说的解释与判断。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放下昔日“天之骄子”之尊,背负“眼高手低”之名,寻找就业之路时,我们除了从高等教育改革本身寻找解决方案,社会又该怎样认识大学生就业难,将认识提到足够的高度,并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呢? 首先,我们来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尽管许多讨论集中在大学扩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平衡上,但以大学毕业生仅占我国劳动力5%比例,及经济增长对未来高素质劳动需求看,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是符合社会长期发展要求的。问题是就短期看,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供需不平衡”,在深层次上集中反映了我们高速发展中的两个不平衡。一是经济增长中的结构不平衡,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境。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也使城市第三产业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4,由此出现了就业弹性系数明显下降。这样过去GDP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创造2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而今天只能创造80万个。二是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从长期看有助于缓解这种不平衡。但从短期看,高等教育投资个人化的改革,事实上带来了就业机会成本增加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当所有毕业生就业的指向性、选择性发生集中时,短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就会出现明显过剩。 其次,我们来看大学生失业带来的潜在社会压力与社会成本。综合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组失业将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以年轻人看,长期失业可能降低他们的社会责任心,既浪费今天的人力资源,同时也降低未来的劳动生产力,增加了长期社会成本。因此,青年就业状况及其工作幸福感,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未来的显性标识,同时它还将长期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社会价值观塑造、社会文化思潮取舍、社会行为内化与凝固,甚至它还潜移默化地生成与改变国家的民族性。 对于中国当代大学生而言,尽管有舆论在抨击他们功利性增加,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缺失。但今天大学生为四年高等教育,要付出5万-8万元的个人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不难理解他们为何专注于文凭与各类证书的取得,原因就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与产出需要取得均衡。对大学生来说,在东南沿海大城市工作,无疑更容易平衡父母平时省吃俭用对他们的教育投资和社会期望。 最后,我们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解决选择。大学生今天的失业是中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一个显现。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这个棘手的长期性问题,我们就必须将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并统一到“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上,不仅要有效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平衡区域经济水平落差,以解决就业之根本和长期之忧。同时这个战略转变,还要求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进行重大调整,重新审视GDP的意义与构成,要求地方政府将创造就业岗位、控制失业率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持续、长期目标。 社会学研究表明,失业对于社会的危险,不仅在于人得不到工作收入而引发的行为越轨,还在于对个体与部分群体的强烈自尊心打击,促长反社会行为的出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我们的社会要求今天的大学生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焕发活力去创造未来,政府公共管理责任与政府就业战略选择,就自然应竭力减少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长期发展的威胁。 华东师大亚欧研究中心研究员 余南平 原载《解放日报》本报略有删节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