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民进城:从限制到主动吸引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9日09:28 贵州日报

  改革开放20多年,过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采取“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发展乡镇企业,吸纳了1.27亿劳动力,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现在这种转移已趋减慢,其局限性已日益显露,需要寻找更多出路。若无重大举措,到202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由现在的1.5亿增加到2.5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尚未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结构。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现代化的实现,都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特别是城镇转移。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城乡关系方面也要有一个相应的转变,即由限制农民进城转向主动吸引农民进城,这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前途的历史性转变。

  在国家改革与发展宏观层次上对要素配置进行统筹考虑,从根本上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寻求新的途径。当前宏观经济的情况,一是解决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必须增加有效需求;二是经济发展受到城市化滞后、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薄弱的严重制约;三是忽视规模人口的集聚,没有农民大量进城,形不成第三产业的供给;四是大量城乡富余劳动力和储蓄资金需要得到合理配置。近几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综合运用税收、价格、汇率和收入分配等经济杠杆,刺激内需吸收了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显示了宏观调控对农村就业的重大作用,加上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性决策,使劳动力的转移有了新的契机。目前的问题是仅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够,中长期信贷资金比重过小,人寿和财产保险、住房基金等长期资金短期化,与基础设施建设需长期化投资的特点不相适应,使能够利用富余劳力和亟待开发资源的项目难以上马。因此,在国家改革与发展宏观层次上对要素配置进行统筹考虑,进一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连同货币政策在内的综合的中长期投入机制,使资金与劳力结合,开拓新的就业途径,已刻不容缓。

  实现城镇化为主的转移是第三次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时代机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有过两次大的解放,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家庭承包经营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当前面临着第三次解放,其特点是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藩篱,形成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具有我国特色的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多层次发展的城镇化,逐步建成城镇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国家。这是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解放。今后20年内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还会是最廉价的,使用成本是最低的,把巨大的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孕育着开创新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黄金时期。

  重点培育五项农村劳动力大容量转移载体,是我国“十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把加速城镇化作为大容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最大载体。加快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大范围地吸引“三资”企业投资办厂,继续发挥乡镇企业大容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就业领域。通过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扩大就业。积极拓宽向国外转移劳动力的渠道。

  (作者系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张忠法 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概念英语 口语 出国考试 考研暑期限时优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性爱不仅是能力,更是心灵的释放和情感上的温存……
非常笑话
妻子:我患病卧床你却到外面跳舞!丈夫辩解道:…
图片
铃声
·[那 英] 一笑而过
·[孙 楠] 你快回来
·[陈 琳] 爱就爱了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魅力男人
  • 佛罗蒙男用香水
  • 无底内衣无敌女人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易趣买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每条仅0.1元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每条仅0.1元
    爆笑无比精彩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享受
    好消息:8月11日-20日订阅非常笑话的用户有机会获得数码相机或摄像机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