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发展的新战略(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0日07:12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从战略学的角度看,这一目标贯穿21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全过程,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的新阶段,体现我国发展战略的新结构,蕴含我国发展战略定位的新概括。 发展战略的新阶段 从邓小平同志1979年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到2002年十六大报告系统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过程反映出我国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其中,“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根本要求,标志着两个不同的战略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新阶段,其形成的基本依据除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一般规律,直接依据源于合乎实际的现状定位。这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围绕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以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为指导,在对现状进行定位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同志当初提出“小康水平”时,就是把它与现代化相联系来进行战略定位的。他指出:“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党的十二大对这一定位作了定量表述:“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对这一战略定位的表述相对完整,这就是著名的“三步走”战略,“小康水平”是其中的第二步目标。党的十四大重申了“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在这一时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制定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把小康水平的实现程度纳入过程控制。按照这一标准,从20世纪90年代起小康实现程度平均每年推进5.36个百分点,比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速度每年高0.73个百分点。经测算,1990年,我国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46.32%;到2000年,“小康水平”的16项指标有13项指标按时完成。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党的十五届七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十六大报告对这一阶段进行了明确界定,指出它涵盖本世纪的头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至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战略阶段正式确立,我国的发展战略有了新的历史内涵。 发展战略的新结构 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发展战略的结构也有了新变化。同“小康水平”阶段在内容上侧重于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并主要体现为相关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指标相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同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指标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内涵明显拓宽了。除了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外,还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以及推进城市化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第二,民主、法制、人权、秩序等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小康水平”体系中原有的人口素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少数指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的比较全面的要求所代替。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比较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系包括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以及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等。 第四,生态文明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小康水平”目标中的“美化生活环境”变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要求,它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综上,这是一个新的比较系统的战略目标体系,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虽然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这一体系中仍然是首要任务,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提上了日程。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视野看,这一结构性变化的意义是深远的。 发展战略定位的新概括 发展战略的定位是相对于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而言的,发展战略、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共同组成一个国家比较完整的国家战略,其中,在国家安全没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我国发展战略的定位有了新的概括:“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21世纪头20年,发展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处于“第一要务”的地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总体战略,规划和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其目标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显然,这是一个规划和指导国家经济、政治、科教、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总体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最高战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战略都从属或服从于这一战略的要求。经济战略是这一最高战略的基本构成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政治战略是它的一个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文化战略是它的必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则是“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根本战略,关系国家的根本前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必将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我国国家战略的内在结构关系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的立足点。一方面,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其宗旨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目标;我国的安全战略力图“建立巩固的国防”,则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只有不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外交和国防战略也才能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发展战略创新的新空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发展的新战略,既提供了基本的战略框架,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对此,十六大报告在一些关键点上作出了原则性的论述。 第一,提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四个“新”,要求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性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也要求进一步研究中国发展战略中的具体战略,如经济发展战略、政治发展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发展战略体系的内在关系。 第二,提出了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中包含确定和不确定的战略机遇。从全球范围看,在这20年中比较确定的战略机遇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这些大趋势构成了一个新的全球战略环境,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抓住这些机遇对于实施、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需要以敏锐的战略意识捕捉未来不确定的战略机遇,根据战略机遇的不同情形,对发展战略的框架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三,强调“与时俱进”,提出创新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为我国发展战略的创新和发展确立了指导思想。当代战略研究认为,战略创新是战略的本质要求,在战略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能够使得战略主体处于最有利的战略格局之中,是一种有效的战略导向。强调“与时俱进”,在指导思想上为我国发展战略的创新提供了保证。(执笔:段培君)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