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变保险到底谁的错(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2日09:02 华商晨报 | |||
新闻提示 2002年11月11日,李女士到中国工商银行皇姑支行昆西分理处存了5万元钱现金。日前,当李女士到银行取款时,被告知存款用来买保险了,还本期是10年,现在取不出。 对于当时存款时储蓄员是否明确告知款项用来买保险一事,双方争执不下。 晨报讯(记者 辰光 实习记者 唐小羊)本报昨天《5万元存款为何成了保单》一文刊登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及银行方面分别对此事做了解释。 储户存款时不知买保险 昨日上午,一位姓马的女士拨打本报新闻热线说:“去年7月,我到一家银行给孩子存教育储蓄。银行工作人员向我推荐了一种新的储蓄方式,称这种储蓄方式在正常获得利息的基础上每年还可以获得年终分红,如果要存的话就要存10年。在工作人员的热情介绍下,我选择了这种新的储蓄方式。几天后,银行让我去填一张表格,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是买保险,我要知道是买保险肯定不会同意!从那时起,我每月都到银行存300元人民币,已经存了3000多元了。看了你们的报道之后我问了银行,银行的态度令我吃惊,他们居然说:你当时不就是买保险吗?看了晨报想反悔呀?这笔钱现在取不出来。” 与马女士经历相同的张女士也向记者讲述了她存款时的遭遇:“去年9月25日我到银行存钱,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选择了‘不仅不用上税,还有分红’的新型储蓄方式,将1万元钱存了5年。昨日,我打电话问银行,银行的工作人员坚持说存款时已经向我说明了这是卖保险,但实际上在存款时没有任何人说是在卖保险,只是告诉我这是储蓄业务的一种,并且也给了我存折。” 一位姓郑的女士专门来到本报,愤怒地向记者讲述了她存款时的经历:“今年7月22日,我存款时工作人员向我推荐了‘利息不用上税’的储蓄方式,于是,我将自己的2万元钱存了3年。随后,工作人员又拿出一张保单让我签字,说是附赠的非典保险。可是,当工作人员将存折交给我时上面的存款年限已经变成了5年。8月19日,我因急事到储蓄所去取钱,被告知钱被买保险了,不到期是绝对取不出来的。”郑女士告诉记者,当她8月19日仔细看自己手中的保险单时才发现,那根本不是什么非典保险,而就是一般的保险。 银行储户说法不成立 本报的报道引起了工商有关部门的重视,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个人金融业务处的常勇副处长在皇姑支行吴副行长的陪同下来到本报,向记者作出解释。 常副处长向记者解释说: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是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的一项活动,旨在加强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 银行每当卖出一份保险时,都会给储户一张保险合同书,也就是保单。这张保单上明确写着储户所投资的是保险业务,并且储户还将在投保时填写一张授权委托书,授权银行可以将自己账户内的钱划转到保险公司,并且银行还将给储户10天到30天不等的犹豫期以防止储户反悔。因为储户手中除了存单还会有一张保单,所以储户说自己不知道买了保险的这一说法不能成立。 常副处长还说: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我们银行还督促保险公司必须对每一个通过银行投保的储户进行回访,并且在回访期内如果有问题发现的话可以由保险公司负责解决。 分析发生纠纷很正常 对于纠纷发生的原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银行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说:从合法性上看,银行代理保险公司的业务无可厚非,这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一种尝试,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进步。 银行代理保险公司的业务一定会获得一些利润,同时作为每一个成功推销出去保险业务的银行职员都将为此获得一些利润,这就促使某些银行职员热中于推销保险业务,甚至在储户本来想要存款的情况下努力游说储户,使其改变初衷。更有甚者在推销保险业务时故意不交待清楚保险内容,甚至将保险业务说成新的储蓄方式欺骗储户。这些银行职员往往只说新型储蓄方式的好处,而对于投资保险可能带来的风险却回避不谈,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商业欺诈。 他说,作为由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这种新生现象,肯定会在其出现初期有一定的误区,在这期间,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相信用不了太长时间银行和储户就都会平稳度过这段磨合期的。他认为,这些问题可能有工作人员的问题,但肯定也有储户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常勇副处长最后表示,他们一定会妥善解决李女士的问题。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