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条河流的梦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7日09:51 贵州日报

  清水江是一条不知道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老河流,她承袭太多的文化和历史重负,有着太多的文化需要继承和延续……

  --题记

  在山中静静流淌着,几弯几绕,清水江便来到了黔东南这片美丽的乡土。

  千百年来,这条江一直被笼罩在一种神秘气氛中。从2001年始,国家大型水电项目三板溪水电站在其中下游上马,打破了这条江亘古的寂寥,清水江开始摇动起来。

  驻足清水江

  地球上几条著名的大河,都曾孕育了泽被后世的古文明。清水江所能承载的东西,到底有多少?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注视这条美丽的河流。如今,关于这里的文化,这里的历史,这里生生相息人们的朴素生活,都是一个热烈的话题。就在这个月,清水江沿岸4个县生活于360米水位以下的1.2万居民,将带着眷念离开他们的故土。这是我省至今少有的大型移民工程。8月以后,那些衍生的文化就将随着升起的水位永久消失在静默的江底。没有流淌的清水江,那些百年民居、老窗花、老石板街,那些迷人的民风民俗里包容的五彩节日,那些存在的不存在的非物质精神……关于文化的这一切,都将在这里无所依托。

  5月的几天,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走过苗乡侗寨,融入这条奔流的河。第一次如此亲近一条河流,我们有一种朝圣者的感觉。清水江两岸悠久的古城和村寨,像这河滩上五彩的贝珠。是大河的润泽和淘洗给了它们瑰丽的光泽;而人,是穿梭于水流的鱼。河流何其浩瀚,鱼儿何其渺小。

  一千年前的某个季节,一腔幽怨的诗人王昌龄大约也这样逆沅水而来,谪居小城隆里。再后来,也有几位贵州的大儒,沿清水江上下,与外界进行着沟通。而这江上,往返最频的是那些世居江岸的渔民和从事着木材贸易的商贩。

  渡船在宽阔的江面上乘风破浪左奔右突。远远有人在岸边招手,船儿驶近停了,那人就跳上船来,一起逆江而上。这样的交通方式,不知延续了多少年。

  舟楫之便并非这条美丽的江奉献给两岸人民的全部。除此之外,尚有鱼米之利,黄金之富,风光之美,人文之盛,以及近水者智的聪颖和生来可以弄潮的无畏性格。她静静地流淌着,无私地奉献着,从来如此,绵延不绝。

  乘着渡船逆流而上,两岸流动着的和已经凝固于历史深处的风景在眼前摇曳,仿佛置身于巨大的历史画廊前。岸边的每一处景致特别是人文景观,都是清水江结出的诱人果子。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已如未用木盘承托的人生果,落入土中不见了。很多文化还在艰难地延续,很多文化已经随着岁月远去。

  关上听潮

  滚滚东向,从黔南斗篷山轻盈而出,流经麻江、凯里、黄平、施秉、台江、剑河、锦屏、天柱,清水江于瓮洞金紫进入湖南,注入沅江,驻波洞庭。

  我们的寻访从瓮洞关上村开始。

  建县400多年的天柱县城,四周是高高的大山,中间是平平展展的万亩大坝子,侗、苗的祖先很早就在这一丘丘捏得出油的田里躬耕。这片土地,夏天,是一片碧绿;秋天,是一片金黄,年年五谷丰登。

  瓮洞在距小城不到40公里的地方。有些年代的胡氏宗祠已经是瓮洞镇政府办公地。我们从那仅存的石阶上经过,已经陨落的豪华宗祠还在石阶梯上刻画着无法想象的繁华。夏天的阳光很耀眼,清水江的清波打在瓮洞古老的码头上,三三两两的人背着葱葱蒜蒜起身离开渡船回家了。从明清水上码头交通的繁茂走到今天,这里的航运还可窥见其曾经的繁荣。每到赶集天,湖南的老乡带着家里的土特产,沿江而上到瓮洞卖;瓮洞以及邻近的乡镇村民也带着物品来往于河,进湘西。多年以来,清水江航运,是沿岸居民不可缺少的交通方式,贸易频繁往来。有贵州姑娘嫁到湖南,也有湖南妹子成了贵州媳妇。

  从瓮洞沿清水江顺流而下,站在贵州东大门关上村头,我们无法想象“每日过往商船多达数百只,满目帆影;等待放行的木排延绵二三里,塞断江面”的昔日场景。如今,“黔东第一关”已人杳黄鹤,景物烟飞,空留残碑。

  在村头,正好巧遇挑肥上山的胡朝能老人。随着老人翻开历史,我们看到,袁祖铭“定黔”,王天培北伐,解放军解放天柱,杨勇司令员在此留下足迹。老人开始在记忆里搜索19世纪厘关设后寨子的变化。那时,寥寥几户人家的关上村一时兴盛热闹起来。凸凹不平的江边小路变成了街道,街道两边开起了旅馆和饭庄。家家灯火,夜夜笙歌,还经常举行一些有趣的节日活动。端午赛龙舟,场面隆重,玩法别开生面,将活鸭子或包光洋(12块)的猪尿泡抛入江中,让参赛船队争抢。活鸭一飞窜,光洋耀眼,逗得红眼光棍舍命相扑。几个回合后,得鸭子者逐着浪花跳得高高的,得尿泡者鼓胀腰包……花开花谢,潮涨潮落,“黔东第一关”追波逐浪200年,回归平静。这样的节日在这里还一如既往地延续着。

  我们跟随村主任胡朝光行走在寨子里。这个地方已经随着时间安静下来。有不安于现状的村民到外淘金发了财回来修了大房子,在丝丝斑驳间打亮眼。老宗祠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壁石墙和几蓬杂草。几间老屋已经没有人居住,只有老窗花还在原地表达主人家精致的生活,遗憾的是它们正在被现代生活所抛弃。我们来的前几天,几个来自湖南怀化的游客花几十元买走不少。只有一对当地人叫作“抬货”的精美用具还安静地躺在一户村民的楼上,因为束之高阁而幸免于流失。毕竟,那些破旧的老房子,雕刻精美的老窗花和生活用具还在岁月的深处见证这里有过的繁华。没有它们,清水江上的这个寨子将是苍白的,这片美丽的乡土也少了内蕴。

  淘金足迹

  黄金是清水江给两岸人民的一大恩赐。很多人将淘金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从天柱瓮洞关上村到锦屏再到黎平,河两岸到处都可以看到淘金的人。按照当地人的划分,黄金又可以分为洞金和砂金两种。洞金要挖洞进去采,砂金直接从河中淘得。淘金是一桩既刺激又危险的工作。挖“洞金”时常有矿井塌方的危险,很多人因此而丧生;黄金淘出来后,弱肉强食则司空见惯,这一过程也很血腥。硕大的船只静静停泊在河水缓处,淘金工人用半机械化的操作从河床掘出砂石,投放到传输带上,放水冲淘。这样的景致随处可见。

  清水江流域金矿的开采,最早见诸宋人朱辅所著《溪蛮从笑》的记载。说境内民族已从“沙中拣金”。明清之际,淘金的记载就很多了,乾隆时人爱必达所著《黔南识略··卷十五·天柱县》就记载该县“旧产金,有花羊、黄花二厂”。

  百市听史

  沿江一路逆流而上,在天柱百市,我们找到了此行很重要的一个人———杨作义,百市中学退休的历史老师。在这里如果没有他,所有的关于清水江文明的寻找将是徒劳的。

  20年的收藏,他拥有了许多宝贝。足足铺满一地的文物,使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刻画着花纹的青铜剑,由河滩粗砂质砾石制成的旧石器时期砍砸器……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安静地躺在杨老师的书房,包括铜剑、铜矛、铜钺、铜镞等计有数十件之多;还有数十件打制石器。遗憾的是,那些打制石器被陈列到与天柱相邻的湖南某县的博物馆里。发现文物的地方如今成了天柱中学校舍的建筑地。杨老师所收藏的东西仅仅是少数,多数系清水江上的淘金人从河床上掘得,再转手卖给他。大量精美的器物,因为无力购买,已流入湖南境内。

  回到贵阳,记者拿着这些器物的照片请教我省文物专家。看到照片上出土于清水江中的青铜器,考古专家振奋不已。说这是战国到西汉时期的青铜兵器,其时代可以和淘金行为相互验证。

  隆里怀古

  从天柱乘船逆江上行,至锦屏。随意浏览,时时可以看到严整古朴的村寨和点缀其间的华丽宗祠。很多宗祠清代以来的建筑,保存尚好,仍在使用,同门的家族在每年特定的日子在祠堂内举行祭祖和晒谱(晒凉祖谱)等仪式。

  从锦屏搭乘汽车抵达隆里,一座在明朝初年及更早时期盛极一时的古城,我们沿亮江而行的最终目的地。

  走在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仿佛时空错了位。始建于明代的龙标书院静静地伫立在城的一方。仅存的半池荷花三孔平桥还在散发着花香和书香。明状元及第邹元标有一副对联悬在云阳张飞庙内,联曰:“剑气非关月,书香不是花。”闻荷花清香,自然想到书香。这里外出工作的人很多,绝大多数都因读书而跃出农门,居住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很多宅子因此成空。村支书有一位远在日本留学的儿子,家人引以为豪,将照片悬挂在堂屋的醒目位置。一地的人文之风,往往如同溪流,源远流长,受其泽渥的寻常百姓,也如穿行在桂花丛中的丽人,谈吐皆香。

  清水江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湖广与西南通商交流的通道。徘徊清水江。我们能解读到前人给我们的哪些启示呢?王昌龄被贬龙标后,从黔阳溯清水江而上,来到锦屏隆里,开始了小城风开百代的学文之气。后来的隆里,人才辈出,数10人中进士、举人。仅明清以来任知府和知县的达50多人。时至今日,这一代仍是黔东文化教育较发达地区。明清之世,随考据学的兴盛,掀起一股复古怀旧的热潮,隆里人遂于亮江之上起状元桥,于龙标山上建王昌龄墓,以缅怀这位与隆里十分有缘的唐时诗人。

  站在沅水之侧,我们怀想那个与世无争、永远一脸慈祥笑容的书生沈从文。如今,其《边城》中描述的那个令人疼爱的小姑娘“翠翠”,已化成一座白色雕像,悄悄地坐在沅水江畔,注视着这变迁。沈老固然逝去,但他点燃的人文星光却不会殒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消逝的时间和人事,有如昼夜奔流的流水一样留不住。我们可以触及的人文背景就在清水江的行走间悄然滑过。走上岸的当时,回望着滔滔逝去的江水,它的文明还在延伸……

  古寨探幽

  清水江沿岸星星点点散落着上百个古朴苗、侗寨子,祖辈傍水而居。我们从天柱县远口溯舟而上,一步一步走进侗寨三门塘时,不经意间停留得久了。

  沿着古旧的石板阶拾级而上,厚重的青石板像一本线装书,记载着这里的历史变迁。因为采访,我们曾经5次来到这里。今天,听说我们来了,美丽的小英雀跃着跑到岸边,唱起侗家古老的歌:“累你来,累你坐船又上阶,山高路远你不怕,汗水流来打湿脚……”

  直觉告诉我们,三门塘的民歌,是可以唱到人的骨头里去的。

  夜宿三门塘,听侗歌。女主人喊来二姊妹,在堂屋坐定。略一清嗓,歌声即如泉流淌。唱辞有情歌、酒歌等,亦有历史故事。歌尤婉转,余音绕梁,古意深沉。三门塘明清两代,因经营木材富甲一方。寨中遗有大量当时的宗祠、民居、碑刻、桥梁等。凡修筑桥梁、码头、水井等必刻碑记事,这里民风尤淳,礼节周至,谈吐有古音。

  我们初听此歌,久之陶醉,神驰笔凝,仅录得寥寥几句:

  游扬歌

  久不唱歌忘了歌,

  久不爬船忘江河。

  久不打羊生了疏,

  久不班花忘了投。

  这是一个人在山坡上干活或到一地游玩时唱的。唱辞多汉语,也有侗话,末一句“班花”即侗话,意为游山。

  酒歌(片段)

  人老一年加一岁,

  树老一年加层皮。

  我们曾在雷山县的郎德苗寨听祝酒歌。那时两妇人,一老一少,举杯来劝酒,且唱且饮,歌亦婉转,末了突然提高调儿,长吼一声,未见过世面的都被吓了一跳。后来却等待着其唱至末尾时,齐声与之长喝,十分有趣。

  女主人曾自创一曲,在镇上的歌咏大赛中勇夺亚军,辞曰:

  韶山出了毛泽东,

  四川出个邓小平。

  西部开发有希望,

  后来又记江泽民。

  一普通村妇尚能如此,足见其地唱风之盛,古风之淳。

  永远敞开的雕花檀木窗里,飘出清美的侗歌,让人惊诧此非人间乐音,以至浑然不觉歌声已随天色渐渐黯然。

  沿江两岸盛产松杉,久困深山而并不愚笨的山民终于发现通天一条道———直达三湘洞庭的清水江。早在天柱建县前的十六世纪中叶,明王朝便派官员溯清水江而上采办“皇木”。清康熙年间,清水江的运输业步入黄金岁月。锦屏优质杉木作为“皇木”走出深山,到明朝永乐初年文斗苗寨逐步成为贸易中心。

  沿着厚重的1888级纯青石板从清水江边向绿树掩映的文斗苗寨走去,300多年历史的古亭老寨门旁伫立青杉,村支书指着一棵百年老树说:“三板溪电站建好后,水就淹到这儿。以后船开到这里,你们再来就不用走那么长的路,爬那么高的坡了。”

  置身文斗,青山四合。极目远望,清水江若游龙自南向北一路劈青山翠岭,挟高原浩荡雄风,荡荡而去。整个文斗,俯临清水江,振翅欲飞。村民见有人来,在村头说开了。他们说近几年,国内外常来的学者和专家都说,村里的木房老瓦是最具特色的乡土旅游资源。村民们受到启发,寻着三板溪建设的脚步,正打算将自己的家乡建成一个人文旅游景点。如今的文斗不再经营木材,村人留存的林业契约仅是先辈的遗物。

  自文斗沿江而上10多公里,翻过座座山岭,我们于暮色中邂逅加池古寨。这里有一处保留完整的清代四合院,房中住的姜绍雷一家是清代武官的后裔。四合院很空很大,有些房间堆放着农家杂物,很多屋子久无人光顾,灰尘满布。70岁的姜绍雷和他的老伴随着老屋留守在这时间造就的辉煌之间。屋内窗户走廊,雕刻精美的老饰物比比皆是。见我们来,老人蹒跚着把老家什一件一件从屋子的深处搬到厅堂里。那些雕龙画柱中别样的动物和花草树木,仿佛触摸到100年前的时空。楼院坐南朝北,为青瓦顶四合天井式纯杉木建筑,既不乏古朴大方,也不少科学实用,曾被来此的古建筑学者誉为中国南部保存最好且最具审美价值的四合院。这座老屋伫立在清水江南岸,两个月以后,电站的水位将淹到它的下方。届时,我们也不再花费近两个小时跋山涉水,去看它繁衍的神秘文明,高峡出平湖的景致将让它更轻易地向世人展示那绚烂的古老。

  清水江在静静地流淌。江畔,城镇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前方,建设中的三板溪水电站工地热火朝天。这条河流在走向未来的同时,也在走向过去。

  作者:王小梅 杨春凌 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投票! 赢超酷腕表式手机!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说一口流利英语,其实不难? MBA联考培训特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第53届世界小姐中国总决赛报名开始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性生活中,女性不睁眼睛是在进行性想象。她们将……
非常笑话
病人:我周围的人居然不认可我的身份,气死我了…
图片
铃声
·[周杰伦] 开不了口
·[陈慧琳] 恋爱情色
·[林心如] 投怀送抱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浪青岛站正式开通
新浪企业邮箱值得信赖
肺癌治疗获得重大突破
如何收到很多国外订单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
   新浪分类全新改版
   夏季旅游-心的承诺
京车消费,此处为家!
 京腔京韵京商京息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每条仅0.1元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每条仅0.1元
爆笑无比精彩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享受
一商人乘出租车外出,汽车在盘山公路突然打滑,司机吓得大叫:刹车失灵,我该怎么…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