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民工挤在大城市(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0日13:20 环球时报 | ||||||||||
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第二的发展中大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很大,造成了大量人口很自然地从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流动。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印度流动人口总量约占全国人口的27.4%,接近2.7亿人。而农村则是人口流动的发源地,有将近1.9亿的国内流动人口来自农村。规模庞大的民工潮给印度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农民工遍布各行各业 1949年制定的印度宪法第三章第十九条明确规定,“一切公民均享受在印度领土内自由迁徙,在任何地方居住和定居的权利”,因此印度的人口流动在法律上不受任何约束。与此同时,过去20年来,印度政府推行的“绿色革命”卓有成效,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吃饭难”的大问题,大批农村劳动力因此得以脱离农业生产,向其他产业领域转移。 告别土地的农民拖家带口如潮水般拥入城市,日益成为各大城市建筑工地、工厂流水线、小商贩、家政服务、清洁行业的主力军,不仅为印度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一位来自比哈尔邦的朋友告诉记者,作为印度最贫困邦之一的比哈尔邦,每年都有不少农民前往新德里、孟买等大城市寻找工作。他们村400多口人,目前至少有100人在新德里打工,不少家庭靠家人打工的汇款,已开始脱贫,走向温饱。 在许多印度大城市,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使得原本基础设施陈旧的城市愈发“不堪重负”。夜间如果你走在印度一些大城市的立交桥和人行道上,必须要十分注意脚下,因为一不留神,没准就会踩到一个露宿街头的外来民工身上。与此同时,大量外来人口也使印度城市在医疗、交通、教育、就业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其中,日益严重的“贫民窟现象”则是外来民工城市生活的集中缩影。 资料显示,在过去10年中,印度大城市贫民窟人口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以首都新德里为例,它的总人口近1200万,其中贫民窟人口从224万增加到326万。而号称拥有“亚洲最大贫民窟群”的孟买的贫民窟人数从430万增加到585万;加尔各答从362万增加到431万;其他三大城市金奈、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贫民窟人口也都达到了100万左右。在贫民窟内,缺水、少电乃家常便饭,卫生条件极差,新生儿死亡率非常高。法国作家拉皮尔在其名著《欢乐城》中曾如此描述加尔各答的一处贫民窟:“这是由一片低矮房屋组成的地区,也许是这个星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平均每平方英里住着近200万人。这是一个每3000家住户中看不到一棵树、一朵鲜花、一只飞鸟甚至一只蝴蝶的地方……疾病流行,空气污染,穷困潦倒……除非这里出现犯罪,否则始终都是被人遗忘的角落”。 记者也曾在高温炎热的夏日走访过新德里南区的一个贫民窟,这里居住着许多来自印度西部拉贾斯坦邦的民工,有的甚至在新德里生活了10年。当时,记者亲耳听见他们抱怨至少已半个月没电了,水也经常不够。在动辄4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真不知他们如何忍受煎熬?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 为确保外来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印度政府曾在1979年通过立法,规范农民工的就业和服务条件。在这部被称为《邦之间流动农民工(就业规定和服务条件)法案》中,曾做过以下规定:邦之间流动的农民工的工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低于1948年《最低工资法案》规定的标准,并且应该以现金支付;在招聘或者招收其他人员替代邦间流动农民工的情况下,雇主仍应付给后者月工资的50%;雇主应保证为农民工提供合适、足够的医疗条件,当农民工或他们的家人生病时,应该免费提供治疗;农民工的假期、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以及其他的工作条件,不能低于当地劳动力的水平,等等。 此外,法律还规定每个雇用外来农民工的雇主都有以下义务:保证定期向农民工支付工资;保证同工同酬,不受性别限制;在要求农民工到另外一个邦工作时,应保证提供与该邦工人相同的工作条件;在农民工发生死亡或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要向双方所在邦的相关部门和农民工的亲属报告。 更为重要的是,印度宪法第三章第十五条第一款里早就明文规定:“不得因宗教、种族、种姓、出生地点为由,对任何公民有所歧视”。可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简单,印度成千上万无法找到工作、又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遭到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歧视。 首先,许多农民工总体上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地,没有太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对于那些劳动力密集的地区,农民工的工资由雇主擅自决定,通常要低于法律所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或者低于本地区工资的最低水平。在一些地区,部分雇主甚至没有采用在印度常用的以小时或以天计算工资的办法,而是以件计算。有时雇主连最低工资都想赖掉,不肯支付给农民工。 其次,农民工在新的环境下,无不面临身份认可的问题。虽然在法律上,他们可以享用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如应获得食品券、免费教育和使用卫生设施等。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身份,他们还是经常难以从银行贷款,难以有效使用电话和电,看病也时常受到歧视。 此外,女性农民工还经常有受到雇主性骚扰的危险。农民工的小孩上学受歧视,有些甚至没有上学的机会。在印度童工现象日益严重。 专家为保护农民工权益想办法 近年来,农民工数量的激增不仅已给印度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年来,有社会学专家指出,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大,许多农民亲眼目睹了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看到了许多其条件和能力与他们一样的人却过着他们从来没有想到的好日子。更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这些人还在想方设法剥削他们。虽然这些农民工赚的钱比以前在家种地时多了,但是“被剥削感”也日益增强,久而久之,一些人心态就可能失衡,甚至铤而走险,干起了入室抢劫的犯罪勾当。 面对源源不断进城的农民工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已成为此间学者热衷探讨的话题。一些经济学专家指出,从经济学角度看,农民工进城其实也存在制约因素。首先是迁移成本大。毕竟进城的并不都是农村最贫苦的,而是那些承担得起迁移成本以及具有一定迁移网络的农民。再者是城市就业机会多少。能否在城市就业是决定农民工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专家呼吁政府采取更多的市场调节手段,鼓励开发卫星城市,加强大中城市的基础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分流特大城市和乡村的移民潮。与此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创办更多的农村经济实体,增加农民对农村的向心力。 一些农业政策和法律问题专家对此的看法是:首先,工会和非政府组织应帮助和指导农民工成立诸如合作社和自助团体在内的组织,为他们说话,帮其争取基本的人权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其次,地方政府应重视农民工的生活就业问题,应给他们及时颁发证明身份的证件,使他们能使用城市的基本设施;再者,中央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保护法律,为没有组织的农民立法,为他们提供包括医疗、疾病补助金、伤残补助、养老金在内一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措施,以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