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独凿盘山道(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2日01:58 京华时报 | ||
作者: 潘澄清来源: 西湾子村包括6个自然村,赵廷显所在的石炮沟村就与临近的冯家峪镇隔山相望。本村小孩上学,6个村的村民赶集,都是去冯家峪。但一个残酷现实是,村民如走正规马路,必须绕行近15公里。 当然,村民们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冒着被划伤的危险翻过荆棘密布的大山,这样只需走2.5公里就能到镇里。可因为山上无“路”可循,赶路的人只能“跟着感觉走”,村民们为此挂彩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大人们还有选择的余地,最苦的是那些上学的孩子,为了赶时间,他们每天只能翻山抄近路,许多孩子回家不是剐破了皮肤就是扭伤了大腿。家长们虽疼在心里,也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 村里曾经投资3000多元修建的一条山路,一度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但没过多久,小路就被雨水冲毁了。 有过十多年修路工经历的赵廷显老汉萌生了修路的想法。说干就干,1989年,时年60岁的赵廷显扛着铁锨、耙子和铁镐走上了后山。守愿垒石背土不止 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和一些简陋工具,要在荆棘密布、怪石林立的大山里劈开一条路来谈何容易?事情的难度老赵不是没想过,但他告诉别人,“如果不修,就会永远没路,事情总要有人来干”。 从修路的第一天开始,除了吃饭、睡觉和必要的农活,老赵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修路上。硬石头是他最大的“敌人”,一镐下去,老赵手腕震得生疼,长期下来,老赵有时候握起铁镐手就发颤,但他还是咬牙坚持。没有路基,他就将石头敲碎慢慢垒,没有土,他就一筐筐从山下往山上背…… 有时候老赵修着修着自己心里也发冷,“这么长的路,何时才是个尽头啊?”但老赵说自己做事从来没有“做到半截就放弃的。” 老赵的小路在不断延伸,在换了5次铁镐后,2003年5月,一条长1500多米、宽1.5米的山路终于接上了冯家峪前1000多米的平整路段。 困扰西湾子村村民几十年的“行路难”问题终于解决了,可老赵的一双手却因为经常攥镐,再也伸不直了,现在每逢阴雨天,他的关节还隐隐作痛。修路山上孤军奋战 14年来,老赵没有向村里要过一分钱。修路过程中,老赵也从未求助过他人。虽然一直是“孤军作战”,但老赵从没抱怨过什么,“别人都有自己的事做!”家人很理解,老伴王明书说,“修路是做善事,我们还能说什么?” 修好路后,村民们再也不用凌晨五六点就起床赶路,赶集的村民有的还推着自行车走山道。既然这条山路对村民如此重要,村里为何不出资修建呢?西湾子村委会的赵福利副书记告诉记者,村里也曾考虑过修复山路,因山上有果园和许多农作物,炸药放炮修路显然行不通,而要凿一条穿透大山的石道,开支在数百万元,村委会显然承担不了这笔开支,修路的事也就耽搁下来。赵书记说,村委会和村民对老赵的行为都“十分钦佩!” 14年来,定格在西湾子村村民脑海中的两个场景是:下雪时,穿着棉大衣的老赵扛着扫帚上山扫雪;烈日下,老赵戴着草帽,弯着腰清理路上的顽石和荆棘。护路要儿子做愚公 山路修好后,老赵也一直没闲着,每天他都要拿上修路的家什去路上巡视一番,每逢雨天,他还要将冲坏的路段修齐整。“路修好了如果不注意维护,过不了多久,就会毁了。” 虽然今年已经74岁,但老赵的身子骨依然十分硬朗,老赵说,只要自己还能坚持,就要当好这个“护路员”。老赵说,等自己走不动的时候,就让在矿山上班的儿子来接替自己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