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逐年递增 教授“跳槽”惹劳动争议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5日14:11 人民网 |
“真没想到,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会成为这些老师‘炒’学校‘鱿鱼’的捷径!”华东交通大学负责人说出的这样一句话,让记者颇感意外。这事还得从今年年初说起。 教授“另谋高就”引发劳动争议 今年2月13日,华东交大某数学教授携其已内退的妻子,在未与学校“打招呼”的情况下不辞而别,进入杭州某学院任教。让众人没有料到的是,这次“跳槽”在后来居然引发了一场高校与员工之间的劳动争议。 华东交大校长张安哥告诉记者,对已“飞”走了的教授,校方没有丝毫处理办法,而且内退了的教授的妻子每月还在领学校千余元的内退金。业务骨干跑了,学校还得“养”个“包袱”。于是,交大研究决定后在5月份将她作了除名处理,从当月起停发其内退工资,并将处理结果电话告知对方。 两个月后,对方以书面形式向南昌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主要的请求事项是:1.撤销被申诉人除名决定;2.补发申诉人内退工资及经济补偿金(补发工资的25%);3.申诉人有权继续享受内退职工待遇。 “其实我们也知道这种裁人做法欠妥,毕竟她是学校的正式在编人员。20年前,学校是为了照顾他们夫妻分居而把原在外地做道口工的女方调入学校,安排她为收发室收发员,也就是说,她并不能为学校带来什么明显的经济效益。2000年11月校方还给数学教师评了教授。原本以为他们会在学校安心工作,可是各地用人机制越来越灵活,特别是在近几年,纷纷开辟了‘绿色通道’来吸引高层次人才,个别资深教师就动了心,编制、档案都不要了,说走就走,造成学校工作上的极大被动。”所以,学校在教授另谋高就之后,决定把原先照顾入校的其妻“开掉”,认为“法”总要以“理”说话。 面对人才流失学校软弱无力 在采访中,记者一再地听到张安哥校长无奈地说:“学校在用人规章制度上的不够完善,以至于造成现在面对人才流失时而出现的软弱无力,一旦出现纠纷,根本没有合同、协议来支持校方。” 近几年,各地纷纷出台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从资金、住房、户口等多方面吸引“有识之士”。其实“人往高处走”这本无可厚非,而且到哪不都是为国家服务吗?可是在这个信义社会,能不能做到“好聚好散”?还是以华东交大为例,校方面对这起人员流失事件时,也只能采取向对方现所在高校的党组织去函的方法来试图“解决”,可是这种方式根本没有力度,“挖”到手的人怎么会轻易放回?在华东交大出示的一张近三年来人才流动情况表上看到,该校调出和不辞而别(讲师及以上)人数2001年为11人,2002年增加到19人,而今年目前就已有11人“往高处走”了。虽然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学校近三年来引进人才的数字,但流失人员的逐年递增着实让学校头痛。 而且,即便是早先与校方就有协议的教职员工,真要走人也不在乎“花钱买自由”,交大目前处理的违约事件中,最高金额不过8万,这个数字知名教授一年就可以赚回来,而且有些挖人的高校也愿意为其出这笔费用。可见,制约效果并不明显。 尚无专门的仲裁机构处理人事纠纷 有人说,从某种意义上分析,打破了以往单位之间用人壁垒的“绿色通道”是另一种方式的人才掠夺,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包括江西。当然,全国范围的人才流动,堵也堵不住,而单位则有可能因此陷入“要不要培养业务骨干”的两难境地。据介绍,这种情况在省内其他高校,如江西师大、江西财大等都有发生,而且全省的中小学校也不断有“评了职称就走人”的现象。抚州市教育局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留住人才,他们甚至在想把评职称的年份拉长,比如原来2年评一次,就改为3~5年评一次。另一些地方教育机构也千方百计地想阻止优秀人员离开的脚步,甚至提出是不是要把老师的资格证书、职称证书等证件都交由校方“保管”等等。当然,这种种设想都只能停留在“设想”这个阶段。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我省还没有关于人事纠纷这类的仲裁机构,这意味着要进入法律程序就要走弯路。南昌一位汤律师还认为,就算进入了仲裁程序,校方的损失也很难估计,比如大部分高校都会为骨干教授开设专门的实验室,量身定做一些课科进行研究,一旦人走了,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员来接手,这种损失最让校方心痛。 高校渴望加大聘用权 在国外,员工要“跳槽”必须执有原企业开出的推荐信,而且应该提前一个月向老板请辞,以提醒公司做好换人准备工作。目前,国内的企事业单位也正在加强对人员流动的管理,改革旧体制下的人事制度,在人才流动自由度加大的同时,能不能也加大用人单位的聘用权?这是高校提出的新问题。 在如今这个契约社会,签订协议无疑是提高信用度的有效方法。华东交大表示,今后聘请教师将在双方协议上附加相应的条款,单独签一个“劳动用人协议”,来解决将来可能发生的遗留问题,比如发生了上述走人情况,其照顾调入的配偶也应自动脱离学校等等。可是,这类型的“条款”在发生纠纷时,是否能起到法律效果,学校也吃不准。现在,包括高校在内的不少单位都纷纷呼吁我省尽快出台负担转移等相应政策和法规,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前提下,也能“制度留人”。(人民网南昌9月15日电)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