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裂痕:从利益到文化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6日11:09 浙江日报 |
2003-9-16 最近法国有两本书大为畅销:一本是法国记者艾利克·罗兰写的《布什的秘密世界》,另一本是美国《新闻周刊》巴黎记者特德·斯坦杰所写的《这些妙透了的法国人!》。两本书异曲同工,都描写了法国人与美国人的“仇侣关系”,彼此爱既深、仇更切……事实上,不仅仅是法国,欧洲人与美国人在思维和世界观上的分歧已经越来越明显—— 畅销书透露新情绪: 法美之间的傲慢与偏见 在《这些妙透了的法国人!》书中,这位来自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小地方哥仑布镇的美国记者写道:“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的大多数乡亲们在世界地图上都找不到法国,不过他们都曾听说过法国。”斯坦杰甚至写道:“我甚至碰到过一个同乡,他认定在法国所有的人讲的都是英语,只不过带有法国口音而已,就像莫利斯·舍瓦利埃(一位在美国发展的法国演员)在好莱坞演电影所讲的英语那样。当我告诉他存在着一种语言叫法语时,他用一种奇怪的目光看着我,揣摩我是不是在开玩笑!” 原来真有美国人如此看待法国的!在法国生活、工作了十年的斯坦杰,在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告诉法国人,他认为大多数美国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怎么喜欢法国人;也不理解法国人,尤其不明白法国怎么能够让“共产党”和“交易所”和平共存,也闹不清楚法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寄挂号信———一年达2.2亿封! 难怪斯坦杰“不赞同”法国人的选择、“不接受”法国人的生活习惯、“更不认同”法国人对美国的种种“偏见”。比如斯坦杰不认同法国的“独立外交”。从戴高乐退出北约和批评美国入侵越南开始,斯坦杰一一数落法国的“反美主义”。他没有一字探讨为何法国人强调“独立外交”,相反一口认定法国人所谓的“独立”就是“反美”。又比如斯坦杰瞧不起法国人,在书中,他讽刺法国人只有一艘航空母舰,而且比美国13艘航母中最小的一艘吨位还要小得多。“在美国中产阶级眼里,发生军事危机时,比如在伊拉克或其他地方,我们的法国盟友只有一个角色可扮演:要么支持我们,要么闭上嘴。”为什么?因为美国人作为自由世界的捍卫者做出了巨大牺牲———比如将军费开支抬高到天文数字的水平,因此法国人就应该支持美国而不是对美国的战争提出种种条件。 斯坦杰在书中对法国的几乎所有方面都进行了批评或讥讽,他的结论是,法国确实不行了。所以法国人才会出于嫉妒对兴旺发达的美国人如此反感。 反过来,另一本法国人写的书又使人感到,为什么法国人也不喜欢美国人!此书书名为《布什的秘密世界》。作者是一位法国资深记者,专门从事国际问题报道的艾利克·罗兰。读这本书是会令人不寒而栗的。因为他笔下所描绘的小布什领导下的美国是如此黑暗、如此狂妄而又如此强大,似乎是一个蒙上了双眼的巨人站在一家细瓷店里。世界似乎面临着被粉碎的危险。 此书的副标题为“宗教、商业利益和秘密关系网”。其重笔着墨的就是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在这三方面的“秘密”。在作者的笔下,小布什将宗教如此深入地引入了白宫日常政治生活中,以至于引发了政权世俗化了的法国和欧洲对美国的担忧;而某些专家们则以此来解释小布什为何将反恐战争说成是“十字军东征”的“口误”。 其次,小布什家族与得州他身边的一批人在石油方面、以及在军火工业领域的巨大经济利益牵扯。而军火工业集团则被认为是美国的一个势力最为强大的“阴谋集团”。这一利益集团的代表已经在历史上首次占据了美国最高领导权。罗兰的结论是:美国走上了歧路。 罗兰的书影响着法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于是,法国人越来越觉得,美国已经不再是民主国家。这种思绪已经明显地弥漫到法国研究界,特别是一大批知识分子,使他们加入到反美行列之中。 伊战暴露美欧分歧: “新旧欧洲”与“山姆大叔”之争 事实上,不仅仅是法国人和美国人在生活中越来越感到互相“不理解”,在现实政治中,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在世界反对美国发动战争的浪潮中,法、德等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急先锋”和“排头兵”。美欧之间不仅“口角”愈演愈烈,双方高官或智囊相互责问甚至恶语中伤的难堪局面也越来越多,而且在关键时刻“动起了真格”。 法、德联合俄罗斯,凭借它们掌握的否决权并争取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使美、英无法得到联合国第二个决议的“授权”。这给向来傲慢的美国人造成了不小的心理挫伤。在华盛顿,人们对法、德等国反战态度的不满日渐增多。不少美国前政要或智囊机构的学者在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和国会听证会上对法、德等国反唇相讥或多有抨击。他们除了赞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关于“旧欧洲”和“新欧洲”的言论,甚至给法国扣上了“帝国主义”的帽子。 一些专家指出,法、德之所以反对美国对伊发动战争,完全是因为它们在伊拉克乃至海湾地区存有“私利”。他们认为,法国一方面想通过在中东树立公平、主持正义的形象来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它担心大批难民涌入法国,加重其国内的社会经济问题;德国长期以来一直帮助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武器制造和防空系统的不少技术设备都来自德国西门子等公司,统一的德国也有意借此扩大在欧洲和中东的影响。此外,他们还指出,法、德等国和俄罗斯一样在伊拉克问题上有更大的“图谋”。它们不仅仅是要追求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等,更重要的是推动建立对其有利的地区秩序,至少是要防止由此而来出现不可预测的、不稳定的、也对其不利的国际秩序。 法、德等国虽然最终未能阻止美国的战车前行,但仍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放不开手脚”,在战争开始阶段一度进展不顺,个中重要原因就有缺少联合国赋予的“合法性”。这对美国的“利益”造成了实际危害,进一步激怒了“山姆大叔”。在美国看来,法国这只“领头羊”尤其“可恨”。美国认为,法国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是导致土耳其在伊拉克问题上没有给美国以充分合作,以至于美军伊拉克北部的战线无法开辟的部分原因;同时,法国还在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中展开“积极活动”,致使美国无法在安理会赢得多数国家的支持而不得不放弃谋求联合国“授权”对伊动武。最令美国耿耿于怀甚至已经隐约有“义愤填膺”之感的是,在中东阿拉伯社会近乎同声谴责美国之时,法国却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其灵活多变、左右逢源的娴熟外交,使希拉克成为最受阿拉伯世界欢迎的人。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曾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上作证时表示,“法国将为它投票阻止土耳其加入欧盟付出代价”。此言一出,世界已经感到美国人确实对法国发怒了。 大西洋两岸分裂: “爱神”与“战神”的碰撞 在“世界观”层面上,美欧对国际法、国际秩序、国际安全等重大问题上的认识也有很大差距并有所加深。法、德等国主张世界多极化,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并将继续努力使欧盟发展为能够同美国抗衡的“超级力量”;主张尊重国际法,在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时充分发挥国际机制的作用;对安全问题更多地强调通过发展经济等“治本”的办法来加以解决,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注重使用外交手段。在法、德等国看来,布什政府强调通过“先发制人”和“扩展民主”来消除威胁,在推行政策的过程中过于注重使用武力,甚至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美利坚帝国”。然而,美国依旧认为无论自己如何行动,也无论欧洲意见怎样,欧洲最终都会像冷战时期的“小伙计”那样追随美国。美国的这些“旧观念”和“旧思维”(中央情报局前高官富勒语),显然是代表“新世界发展方向”(同上)这让开始变得强大的欧盟无法接受。 在新保守主义思想盛行的美国,“用大炮来保卫自己的安全”是不少美国人的信念,新保守主义认为:美国是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命运负有特殊责任。正是这种错误理论使一些美国人认为,美国可以为实现使命而不择手段,主张输出美式民主、在国际竞争中占领“道德高地”。新保守派还认为,实力是美国担当世界领导的先决条件。盟国之所以紧随,是因为可以搭车;非盟国之所以不敢挑战,是出于对美国实力的恐惧。对那些不自量力者,美国应靠“拳头”而不是靠“舌头”说话。 借用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一位代表人物罗伯特·卡根的一段话,可以更为准确地阐述这种分歧的深层思想根源。他说:“现在是消除欧洲人和美国人具有共同世界观或主宰着同一个世界的假定的时候了。在有关部门权力的最为重要的问题———权力的效用、有关权力的道德规范、对权力的渴望上,美国人和欧洲人的观点的差距正在增大。欧洲正在看淡权力,或者用略微不同的语言来说,欧洲正在超越权力,进入一个依靠法律、规则、国际谈判与合作进行自我控制的世界。欧洲正在步入一个和平与相对繁荣,即实现了伊曼纽尔·坎特所谓的‘永久和平’的后历史时代的乐园。与此同时,美国却依旧陷于历史的藩篱,在霍布斯所谓的无政府主义的世界里行使着权力。在霍布斯所谓的无政府主义的世界里,国际法和规则是不可靠的;要获得真正的安全和保卫并促进自由秩序的发展,仍取决于军事力量的拥有和使用。这就是在当今重大的战略和国际问题上,美国人从战神玛尔斯的角度来看待,欧洲人则从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的角度来看待的原因。因此,他们的共同意见很少,相互理解也越来越少。致使大西洋两岸分裂的原因是深刻的,也是长时间累积的结果,并且很可能持续存在。每当涉及到确立国家面临的任务的轻重缓急秩序、对威胁加以判断、界定挑战、制定并实施外交和防务政策时,美国和欧洲就有截然不同的方法。” 在冷战结束尤其是来自苏联的共同威胁消失之后,大西洋两岸以西方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传统盟友关系,显然已无法抵挡上述世界观和国际现实所造成的分歧的强烈冲击。这些产生分歧的原因并非表面上的矛盾,也不局限于对具体利益的争夺,更多的则是深层的差异。因此,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和难以逆转性,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条件适宜,就可能导致美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本报综合《环球》杂志、《文汇报》、《光明日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