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不平等现象调查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6日17:24 人民网-江南时报 |
调查由头 前天,本报热线收到今年被南京一所高校中文专业录取的李同学的来信,信中反映该学生因家庭贫困,想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不过她助学贷款的想法却难以实现。现将该同学的来信刊登如下:江南时报编辑: 我来自苏北涟水县贫困乡村,今年在高考中,经过努力拼搏,终于被南京一所高校中文专业录取。由于父亲早年去世,姊妹3人,全靠下地务农的母亲来支撑,家境贫困。今年9月1日,我带着亲朋好友凑的300多元来到南京报到,在注册时,向学校提出通过助学贷款的方式完成学业的要求。可校方回答,像他们这样不知名的高校获得银行贷款难度很大,学校贫困生要求助学贷款的人较多,很难轮到我。 作为一名新录取的贫困生,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为了减轻家庭、学校的负担,想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可要迈进这个门槛时咋这么难?为此颇感困惑。 2003届新生李某某 接到李同学的来信后,记者昨日对南京高校助学贷款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银行在对高校发放助学贷款上存在着一些“不平等”的现象。 不出名高校难贷款 昨天,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处刘建锋处长告诉记者,自2001年助学贷款开始出台,该学校就一直和银行沟通,但直到今年4月份左右,才和工商银行签订了意向性协议,银行同意拨款10万元助学。正式启动这笔款项要等到下半学期,并且相关的具体事宜,学校和银行还在商讨之中。 记者随后在对几所高校的采访中发现,银行在对高校发放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存在待遇不平等的现象。部省级高校在银行申请助学贷款中较为容易。在这些高校当中又有区别。一些知名高校属于“一等公民”,在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中能获得较高的额度。而那些不知名的高校虽然也能贷到款,但额度较小。那些南京地方院校要想获得银行贷款相当困难,因为这些院校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品牌效应做支撑,银行对这些学校投放贷款热情较低。由于银行向学校发放助学贷款是看贫困生的成绩,一些地方院校为了能使贫困生获得贷款,不惜更改贫困生的成绩。 南京东南大学学生处王强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东南大学录取的新生约4000人左右,需要贷款的贫困生达600多人。今年银行拨出助学贷款金额2100万,而根据目前的贫困人数预测约需要1000万,今年的贷款率有望达到95%以上。所以新生只要是符合了贫困生的条件,正常情况下是能申请到助学贷款的。 据王强处长介绍,以前东南大学贷款也存在很大的难度。东南大学每年录取的新生中,约有15%的同学需要贷款助学,然而根据以往统计的数据来看,真正贷到款的同学,只占所需贷款总数的30%至40%,而这些贷到款的学生只要在某一学期考试中有不及格的科目,那么银行将终止对其的助学贷款。 银行信贷有倾斜 昨天,南京商业银行负责学生助学贷款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助学贷款方面,银行确实存在向知名高校倾斜的情况。银行在发放助学贷款过程中,当然要考虑贷款学校的信誉、经济实力等因素。因为这类高校在社会上知名度较高,十分看重信誉问题。向这类学校发放贷款,银行比较放心。 建设银行南京分行信贷部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称,该行于2001年开展助学贷款以来,已陆续发放助学贷款2000多万。从业务开展至今,银行在这方面已感受到风险的存在。银行在向一些地方高校贫困生发放了短期助学贷款,但当贷款的期限到时,借款人却还不了钱,甚至上门找到借款人,也很难收回钱。银行向学校提出交涉时,这类学校表示也没什么办法。这位工作人员说,以后银行在助学贷款的业务上,会考虑贷款学校的信誉。 公益色彩变了味 南京东南大学会计学硕导吴应宇教授认为,银行在向高校发放助学贷款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主要还是信用问题。银行从自身的利益角度考虑,选择信誉度较高的高校,出发点是避免银行承担的风险。然而银行这种做法对一些知名度低的学校,是不公平的。这样会导致带有公益色彩的助学贷款变味,不利于高校之间的平衡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有些知名高校在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上相对容易,而一些名气不大的高校在申请贷款上显得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学校的品牌问题。南京一些助学贷款额度少的高校,只能用从学费中挖出流动贷款基金的老办法来解决。这种老方法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贫困大学生在学校的读书费用。 本报记者 肖军 实习记者 朱兆艳 王昊亮 眭军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