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胡适全集》:思想之树常青 学术风范永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7日15:47 人民网
  《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全44卷 定价:2860.00
《中华读书报》:“大家”与“全集”

  文/陈平原

  对于那些特别珍惜自己羽毛的文人学者来说,后人的拼命辑佚,把他遗弃或有意掩埋的东西翻出来,重见天日,简直是跟他过不去。

  《胡适全集》将是个蕴藏丰富的宝库,很多此前不被关注的史料逐渐浮出海面,很可能加深或改变我们对胡适的认识。

  我之所以看好《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不在于其皇皇四十四卷两千万言,而在于其包含大量可珍惜的“竹头木屑”。

  不是每个舞文弄墨的人,都值得出版全集。这本是明摆着的事,可仔细琢磨,却也没那么简单。都是名人,谁该出“选集”,谁能出“文集”,谁又可以出“全集”,其实没有一定之规。可读书人心里大都有杆秤,不说你也清楚,必须是“大家”,方才配得上“全集”。你一定要打破禁忌,稍有点名气,便一心要弄出个全集来,也没人硬拦着,就怕不被读者接受,白白浪费了大好纸墨。

  那么,什么是该出全集的大家?与“大家”相对的,不是无名鼠辈,而是同样声名显赫的“名家”。关于大家与名家的分辨,古已有之。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卷一有云:“诗有大家,有名家。大家不嫌庞杂,名家必选字酌句。”清代史学家全祖望也有类似的说法:“作家”只要“瘦肥浓淡,得其一体”即可;而“大家”呢,“必有牢笼一切之观”(《文说》)。这里的“作家”,约略等于袁枚所说的“名家”。名家有所得,大家有所失,得失之间,最该关注的,是其学问及文章的气象、境界和范围。

  这样说还是有点虚。世人之谈论“大家”,是有时空限定的,可能是一时一地,也可能是今生后世。换句话说,同被称为“大家”,有在某一专业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也有影响及于整个学界乃至思想文化界的;有各领风骚三五年的,也有百年长青乃至千年不老的。专业领域里的领袖人物,固然可以出全集;更值得为其经营全集的,其实是那些思想及文章“牢笼一切”,影响及于整个文化界者。这里不是分别“专家”、“通人”谁高谁低,而是牵涉到全集的特点,其“不嫌庞杂”,巨细兼收,明显更适合于后者。

  就拿胡适来说,其政治、宗教、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在当时的中国,都不能说是“天下第一”;可其“牢笼一切”,却又是很多专门家所无法比拟的。这里有个反证,1954年,中国科学院和全国作协联席会议上,决定开展综合性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并开列了主要内容:胡适哲学思想批判;胡适政治思想批判;胡适历史观点批判;胡适文学思想批判;胡适哲学史观点批判;胡适文学史观点批判;胡适的考据在历史和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批判;《红楼梦》的人民性和艺术成就,和对历来《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参见《学习》1955年2月号)。据说,对于这阵势,胡适不但不畏惧,还颇为得意。在《胡适口述自传》第十章里,有这么一段:“这张单子给我一个印象,那就是纵然迟至今日,中国共产党还认为我做了一些工作,而在上述七项工作中,每一项里,我都还留有‘余毒’未清呢!”之所以说七项而不是九项,那是因为,古典文学本就涵盖了《红楼梦》,后三项可以合一。只是因此次运动以批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打头,方才将其单独列出。对20世纪中国文化稍有了解者,都能掂得出这“九项(或七项)全能”的分量。这样的人物,无疑是经营全集的最佳人选。

  “全集”之不同于“选集”,不在篇幅,而在体例:后者可以扬长避短,前者则必须巨细无遗。人生几十年,每篇文章都可读,每则日记都无愧于天地,这样的人太少了。钱锺书生前跟人家打官司,反对校勘他的书,不准重印某些旧作,这都是基于中国文人传统:爱惜自己的羽毛。所谓“悔其少作”,不是不承认,也不是刻意掩饰,而是对于那些不太精彩的“少作”,如果确需重印,我要修改。对于很有自尊的学者来说,如此“改定稿”,方才是我希望传给后世的东西。古人刊行文集,往往是在去世以后;因此,在世时尽量琢磨,少留遗憾。今人不一样,随写随刊,晚年清点,很可能后悔莫及。因此,对于那些特别珍惜自己羽毛的文人学者来说,后人的拼命辑佚,把他/她遗弃或有意掩埋的东西翻出来,重见天日,简直是跟他/她过不去。

  正是从爱惜羽毛这一角度,全祖望认为,黄宗羲前面的文集好,是他自己编的;后面的文集不好,因生前来不及校订,弟子又不敢删改,难免玉石杂陈,可惜了。在《奉九沙先生论刻〈南雷全集〉书》中,全祖望提及黄宗羲晚年文章之“玉石并出,真赝杂糅”:一来年纪大了,精力有所不济,不像中年文章那么精彩;二来晚年名气越来越大,“多应亲朋门旧之请,以谀墓掩真色”。至于同是声名远扬的大文人,为什么有人的文集非常精当,几乎篇篇可传;有的则很芜乱,夹杂很多谀墓之作?在全祖望看来,关键在于,是否有“有力高弟为之雠定”。大家都曾撰有不少应酬文章,至于入不入集、传不传世,取决于弟子的胆识与眼光。过于拘泥的弟子,一味谨守师文,反而可能糟蹋了尊师形象。

  既然编全集,希望完整地呈现某一文人学者的形象,正反两方面的资料便都应该保留下来。可说实话,古往今来,经得起这么折腾的人物,不是很多。你很认真地为其辑佚、整理,不放过任何只言片语,好不容易弄出全集来,不只没加分,还减分。出全集,并非对所有的文人学者都有利,如果本身并不怎么“完美”,出了全集,其光辉形象反而可能大受损伤。在这个意义上,出版全集,主要不是为了作者,而是为了读者——不是一般读者,而是那些拿着放大镜“吹毛求疵”的研究者。因此,对于“名家”来说,避免出全集,乃明智之举。既扬其所长,又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何乐而不为?

  出版“全集”的艰辛

  一句“巨细无遗”,说来简单,对于全集的编纂者来说,却是很要命的。像胡适这样著作等身的“大家”,主干容易获得,反而是那些不太起眼的细枝末节,搜寻起来,很难有功德圆满的时候。为了那百分之十的竹头木屑,很可能花去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评判全集编纂水平的高低,不看部头有多大,就看边角料处理得怎样。我之所以看好《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不在于其皇皇四十四卷两千万言,而在于其包含大量可珍惜的“竹头木屑”。

  胡适成名早、撰述多、影响大,这些都是编全集的有利条件;更何况适之先生是有“历史癖”的人,知道身后必将成为研究对象,预留了许多有用的资料。这点,看他每文必注写作时间,书信从不苟简,日记里粘贴许多参考资料,悉心保存自家草稿及朋友往来书札,就能明白。也正因为胡适的丰富与复杂,编纂全集并非易事。

  最近20年,胡适著作的出版势头很健,从《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旧著重刊,到胡适日记、书信的整理出版,再到颇成规模的《胡适作品集》(37卷,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胡适学术文集》(8卷,姜义华编,北京:中华书局,1998)、《胡适精品集》(16卷,胡明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胡适文集》(12卷,欧阳哲生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等,胡适的主要撰述,其实已经基本呈现。

  这回推出的全集,除了集其大成,更重要的是拾遗补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关于哲学、宗教、史学、文学、教育等卷,不少文章直接钩稽自胡适的手稿,作者生前并未发表;第二,对于了解胡适这样“双语写作”的作家,这回的五卷英文著述、两卷英文信函,是一大收获;第三,熟悉胡适生平者,都知道其晚年投入大量精力考辨《水经注》案,正式发表的论著虽不多,留下的未定稿或文章片断却数量惊人,如今整理出两百万字,可想而知其难度之大;第四,所有编全集的,最头疼、也最见功力的,往往是书信与日记。四卷《水经注》疑案考证、四卷书信,加上八卷日记,全集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依赖的是作者的手稿,或辑录,或校勘,或补正。此前的相关出版物,比如台北胡适纪念馆1970年刊行的《胡适手稿》(10集),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影印的《胡适的日记》手稿本(18册),黄山书社1994年推出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42册),都给学界提供了很大方便。可将其分门别类,整理成文,还是需要花费很大工夫。可以说,大量使用存世的作者手稿,是《胡适全集》的一大特色,也是整理者的一大功绩。

  对于研究者来说,《胡适全集》将是个蕴藏丰富的宝库,很多此前不被关注的史料逐渐浮出海面,很可能加深或改变我们对胡适的认识。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只是全集有全集的优势,全集也有全集的盲点,无法完全取代以前的各种专书。随便举两个例子。囿于只收胡适本人著述的体例,《胡适全集》第21卷只从《人权论集》里选收六文,而遗弃了属于罗隆基的三文、梁实秋的一文。1930年1月上海新月书店刊行的《人权论集》,乃胡适、罗隆基、梁实秋三人合撰,此书出版后曾掀起轩然大波,旋遭国民党当局查禁,甚至有“肉体解决”之类的威胁。只取胡文,且与其他文章混排,一般读者很难了解此书的整体性以及思想文献价值(北大版《胡适文集》将全书收入,有其道理)。

  书信本是一种对话,可一入全集,都变成了独白。而丧失了对话者以及特定语境的书信,阅读起来总有遗憾,这是所有编纂全集者都面临的难题。书信进入全集,只能按时间顺序排列,除此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样一来,此前出版的若干书信集,或因其专题性,或因其保留对话者,仍然有其存在价值。比如,《胡适给赵元任的信》(台北:萌芽出版社,1970)、《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往来书札》(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不思量自难忘——胡适给韦莲司的信》(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9)和《万山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01),以及研究者广泛使用的《胡适来往书信选》(北京:中华书局,1980),便都有全集不可及处。

  《胡适全集》的编纂,得到许多学人的指点与参与,本身自成格局,值得大加赞许。至于说到编纂体例,因牵涉各自的学术立场,很可能见仁见智。就拿《中国古代哲学史》和《胡适留学日记》来说,也许就可以有另外一种编法。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19年2月商务印书馆初版,到1930年共印行了15版。1931年收入“万有文库”时,经胡适提议,改题《中国古代哲学史》。1958年台北商务印书馆重印此书,胡适为其撰写《〈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此后,一书二名,同时并存,以何种面目进入各种“文集”、“全集”,取决于编纂者的视野及趣味。比如,中华书局版《胡适学术文集》收的是《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北大版《胡适文集》以及这回推出的《胡适全集》,用的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三者都有版本演变的说明,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不会产生误会。但我更倾向于前者,因其尊重这部名著的历史面貌及地位。对于此类建立新的学术范式的名著,我主张以初版本为准,在校勘时注明作者日后的修订和删改。这里需要略加说明的是,胡适之所以改书名,一是其时正撰写“中国中古思想史”,其体例及思路均与原先的“哲学史”不同,不想弄成“卷中”或“卷下”;二是希望就此打住,让《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刊行,以摆脱“半部书”的心病。其实,对于“开风气”的作品来说,有没有“卷下”,关系不大,胡适完全不必介意。

  《胡适留学日记》乃专题性日记,起自1910年8月,终于1917年7月。1939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刊行此书时,定名《藏晖室札记》;194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刊,胡适作了校对并改为今题。在我看来,这种作者生前出版的“日记”,属于“著述”,应该与后人据手稿整理者分开。这一点,可以参照《鲁迅全集》中的《两地书》。鲁迅、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与其他书信不能混排,不只因其相对完整,更因那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著述”。学者王得后将其与现存手稿相对照,发现鲁迅在整理时做了很多意味深长的修改(参见《〈两地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上面提及的远流版《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和黄山书社版《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保存了很多胡适日记手稿,惟独未见留学部分。因此,整理时只能以亚东本与商务本相对勘,而无法判断其是否忠实于“原本”。私心以为,即便胡适没做大的删改,既然当初将其单独刊行,便应以“著述”看待。

  后来者的责任

  十年辛苦不寻常,《胡适全集》的出版,从一个特定角度折射了社会的进步。从1954年全国范围的“批胡”,到今天为其出版全集,既说明胡适本人的永久魅力,也显示了社会的日渐宽容——不见得大家都认同胡适的主张,但承认作为历史人物,胡适值得我们认真面对。这是一个契机,倘若希望与“现代中国”展开深入的对话,借助若干“大家”的思考,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为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诸多“大家”编纂名副其实的“全集”,对于今人来说,责无旁贷。

  所谓“全集”,大都是在学者/文人身后,由其弟子或后人代为编辑的。但也有例外,比如,1926年,风华正茂的郁达夫就曾自编全集,理由是:“在未死之前,出什么全集,说来原有点可笑,但是自家却觉得是应该把过去的生活结一个总帐的时候了”;“自家今年满了三十岁,当今年的诞生之日,把过去的污点回视回视,也未始不是洁身修行的一种妙法,这又是此际出全集的一个原因”(《〈达夫全集〉自序》)。这毕竟是特定时期的出版风气,也符合郁达夫风流倜傥的性格;一般情况下,不会出此奇招。众多文学史、学术史、思想史上的“大家”,还是有赖于我辈后人代劳。

  必须是“大家”,方才值得出版“全集”;这话翻转过来便是:倘若“大家”的“全集”没能及时整理、出版,责任在于后来者。这里可能有政治上的忌讳、学术上的困难,还包括经济上的窘迫等,但无论如何辩解,都是没有“尽责”。从《胡适全集》的出版,我隐约看到一种希望,随着社会的日渐开放,以及出版人文化承担意识的凸显,会有越来越多“大家”的“全集”面世。

  我曾经设想,假如我们能为晚清一代的黄遵宪(1848-1905)、严复(1854-1921)、康有为(1858-1927)、蔡元培(1868-1940)、章炳麟(1869-1936)、梁启超(1873-1929)、王国维(1877-1927)、刘师培(1884-1919);以及五四一代的陈独秀(1879-1942)、鲁迅(1881-1936)、周作人(1884-1967)、陈寅恪(1890-1969)、胡适(1891-1962)、郭沫若(1892-1978)、顾颉刚(1893-1980)、茅盾(1896-1981)、郑振铎(1898-1958)等,全都出版名副其实的“全集”,那么,我们讨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学术,将有很好的根基。这里面的某些人,可能气节有亏(比如刘师培的为清廷当密探,以及周作人抗战中的落水),但其在思想文化上的创造,依旧值得尊敬。至于1930年代以后登上历史舞台的学者及文人,也有很出色的;可我认定,理解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晚清及五四那两代人最为关键。

  这两代人中的“大家”,有出版不只一种“全集”的(如蔡元培、鲁迅),也有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全集”至今没能完工的(如康有为、章太炎),更有名为“全集”,实则大有欠缺,需要重新打造的(如梁启超),还有至今顾虑重重,没能提上议事日程的(如周作人)。能像《蔡元培全集》、《鲁迅全集》那样没有任何忌讳,有文必录,兼及书信、日记乃至部分个人签署的公文的,或者像《胡适全集》这样大量采用未刊手稿的,当然最为理想;实在不行,也希望能为上述诸君出版基本涵盖其撰述的“准全集”。

  作为一个关注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的学者,在庆贺《胡适全集》出版之余,难免浮想联翩。如此“得寸进尺”,但愿不算太奢侈。

  2003年9月9日于京北西三旗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开学了,四六级、考研、出国你准备好了吗? 英语口语解决方案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满足成年人的欲望
实现高品质的追求
非常笑话
情趣无限,让你轻松享受快乐生活!
图片
铃声
·[阿 杜] 一个人住
·[和 弦] 真情人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吸引异性
  • 佛罗蒙男用香水
  • 登喜路红瓶的诱惑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情趣无限,让你轻松享受快乐生活!
    斑马深爱着小鹿,表达爱意时却遭到拒绝,斑马大吼:……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