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必读”回避“性描写”有无必要?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8日00:11 人民网 |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作家阿来获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成了入选的当代长篇小说。由于小说中涉及“性描写”,故而入选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担忧。希望“必读”回避“性描写”的家长认为,作品中的“性描写”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中学生对性的神秘感会引导他们过多地去关注作品中的性描写,故而让《尘埃落定》出现在中学生的“语文丛书”里并不合适(《浙江日报》9月15日)。那么,“必读”对“性描写”有无刻意回避的必要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即便“性描写”会对学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单纯令“必读”回避“性描写”也是徒劳无益的。 首先,应端正一个概念,就是“性描写”并不能完全跟“黄色”划等号。时下,在许多人的认识中,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谈“性”色变,逢“性”必“黄”,甚至简单、武断地在两者之间划上了等号,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的确,凡“黄”必涉“性”,所有的黄色读物都离不开“性描写”,但这里的“性描写”却分明是创作者的一种刻意渲染,是其粗浅作品的一个“卖点”。而且这些“性描写”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与作品的情节脉络或内在逻辑无关。换言之,“性描写”在这些作品中,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是作者强拉硬塞的毒素,其目的就在于单纯刺激读者的感官,故而这样的“性描写”是不健康的,更是有害的。而健康的“性描写”,是作品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同时它也与整个作品是浑然一体的,是作品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若令“必读”刻意回避“性描写”,实际上等于自动把许多优秀的经典作品,武断地排斥在了学生视野之外。《尘埃落定》作为纯艺术的文学作品,其艺术价值无可厚非。作为有一定深度的优秀之作,假若仅仅因为其涉及“性描写”就排斥在中学生阅读范围之外,甚至列入“禁书”之列,也分明过于武断了些。更何况许许多多的中外经典名著,也都多多少少有涉“性”之嫌,难道因此就悉数令其与中学生“绝缘”?如此小题大做地处理“性描写”,尤其是如此戴上“有色眼镜”看待名著中的“性描写”,也是对“性描写”的歪曲和不公。这样对中学生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和认知能力,都是有害无益的。 再者,即便是“性描写”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真的有害,借封杀名著中“性描写”的办法来封堵其传播途径的思路,也是不现实甚至是徒劳的。即使是把《尘埃落定》剔除出“必读”,书店随处可见的“尘埃”,其覆盖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必读”的发行范围,故而中学生照样触手可及。更何况时下的网络文学、地摊文学等读物低级趣味的“性描写”,在对中学生实施着地毯式轰炸,而你令健康的“性描写”拱手让出中学生阅读阵地,岂非正好给那些不健康的“性描写”以可乘之机?而这种不健康的“性描写”,只会额外增加“性”的神秘与不正常,使学生们偷偷摸摸接触“性”,甚至以错误的方式输入其潜意识中。而这种对“性描写”的非正常接触,反而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后果。 因而,在学生如何对待“性描写”这样的敏感问题上,是沿着封闭的思路一“堵”了之,还是采取开放的姿态合理“疏导”,其实做出正确的选择并非难事。尤其是再加上这样一个以牺牲优秀文学作品为代价的额外条件,这样选择起来就更容易,这就是面对学生的“性”问题则宜“疏”不宜“堵”!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