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碰撞:穆桂英的玫瑰浴颠覆了什么?(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0:09 人民网 | |||||||
新闻点击: 评说链接: (作者:王海波) 据新版《穆桂英》的导演说:“浴盆是一个人最隐蔽最私秘的场所,人在沐浴的时候最能体现真实的状态;让穆桂英沐浴就是让她回到女性的原初状态,回到女性的本能,回到隐私的领地……杨家的男性都死光了,一群孤儿寡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会思念,他们也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安宁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穆桂英也不例外。”这位执导过京剧、评剧、豫剧、昆曲、吕剧、川剧、眉户剧、柳琴戏,是戏剧界涉足剧种最多的一位导演,导来导去,竟然领悟出“浴盆是一个人最隐蔽最私秘的场所”。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是领悟进了歧途,也是走进了艺术人生的死胡同。 戏说之所以成了时髦,关键在于戏说不费太大的力气,只要把原有的小说、戏剧、评书等一改编就大功告成了;二是戏说容易吸引观众,把革命者的阿庆嫂变成风流成性、乱搞男女关系的阿庆嫂能引起轰动,把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变成美女出浴、风情万种的穆桂英同样可以引起轰动,说到底这是迎合了当前某些人爱“黄”的心理。 戏说成风,久而久之必将糟蹋传统的中华文化。目前,有一种很有市场的怪论值得警惕,那就是“中国戏曲千千万万,很少能进入世界的殿堂,因为它的内涵表达不是世界性的,它只是地域性的。”应该说,有着此种感觉的人已经绝不是少数了。他们的这个观点,乍听起来也似乎很有道理,其实“形而上”和荒谬得很,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中国的文明辉煌之时还没有现在的“世界性的文化”。也就是说,中国的戏曲千千万万,是曾经一度领先的,是曾经让人可望不可及的。为此,我们有义务承袭自己传统文化的精髓,却不应指望全世界的人都来接受,正如今天的我们也不会全盘接受了西方文化一样。 (作者:薛克智) 在中国民间戏曲中,穆桂英已是英雄化身、道义楷模,她的英武豪气、大义凛然深入人心。然而,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英武豪气、大义凛然”理解得更复杂、更深入一些呢?还真有人敢于探察和尝试。导演李六乙有一番诠释,我觉得颇有道理:“浴盆是一个人最隐蔽最私密的场所,人在沐浴的时刻最能体现真实的状态,让穆桂英沐浴就是让她回到女性的原初状态,回到女性的本能,回到隐私的领地。从这个视角切入她的内心,看她的精神状态。选择这个视角可能会和英姿飒爽的穆桂英不一样,但更真实。杨家的男性都死光了,一群孤儿寡母生活在一起,她们会思念,她们也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安宁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穆桂英也不例外。” 但有人写文章扼腕唏嘘,对此大不以为然,甚至斥之为“低级、庸俗和下流的东西”。该作者只看到玫瑰浴的表象,就妄加臆测,把这一故事情节与前段时间某作家对革命者阿庆嫂的戏说相提并论,以为这是“把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变成美女出浴、风情万种的穆桂英”,是为了迎合当前某些人爱“黄”的心理,是在“糟蹋传统的中华文化”。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从前,鲁迅就说过,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革命家看见排满。对一部作品,有不同解读和评判也是不足为奇的。我倒要问,传统的戏剧为何就不能创新呢?百花齐放,天是塌不下来的。编辑留言: 李六乙自编自导小剧场“新戏剧”,穆桂英也洗上了玫瑰浴,如此颠覆您能否“享受”?将英武豪气的巾帼英雄“还以女人原初状态”,李六乙“走进了艺术人生的死胡同”?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穆桂英早已深入人心,您觉得,穆桂英到底什么样?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请将感言写入留言板,或将评论稿件寄至观点频道信箱。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