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要不要清淤?(观察)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4:49 人民网-华东新闻 |
本报记者 邓建胜 前天,水利部在上海主持召开“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审查会。来自水利、环保、科研院所的十几位院士、专家和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负责人,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历时10个月编制的这份调查报告,特别是在太湖是否应该清淤的问题上,各抒己见。 太湖保护局局长房玲娣: 清淤工程浩大,但这是彻底改善水质的重要措施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太湖水污染治理被国务院列入“三江三湖”治理规划。据国务院《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太湖底泥疏浚是改善太湖水质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对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就是这一治理工程能否实施的基础性工程。这也是太湖治理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摸底调查,选择测量点834个,采样点263个,获得基础资料数据1.5万多个。 调查显示:太湖底泥污染物以有机质为主,污染主要来自外源;水域面积2349平方公里的太湖,66%的区域分布有底泥,底泥总储量达19.12亿立方米、平均深度1.24米。其中,沉积量大、污染严重而需要清理的面积为98.8平方公里,清淤量在3952万—5928万立方米之间,主要分布在无锡附近的五里湖、竺山湖、梅梁湖、贡湖等湖湾的河流入湖口和漫山湖西侧近岸及东太湖。 “清淤尽管工程浩大,但却是彻底改善太湖水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建议在这些底泥污染较重的一些湖湾,尽快立项实施清淤工程。”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房玲娣认为。 据介绍,如果按每立方米25元的清淤成本计算,此项治理措施,仅施工环节的代价,就需要10亿—15亿元。 中国环科院教授夏青: 国外无定论,研究不透彻,太湖清淤有意义吗? 太湖浩淼,但平均水深不过1.89米,流速很慢,换水周期约为300天。国内水利专家很早就在研究太湖底泥问题。对于太湖是否需要清淤、如何清淤,一直难有定论。 一些专家认为,通过清淤改善湖泊水质,除了日本有较成功的个案外,世界各国尚无定论。从调查结果看,第一,底泥污染物来源主要是外源性的,把工厂、城镇排水和农业污染治理好了,底泥污染便迎刃而解。第二,19.12亿立方米量很大,但平均到整个湖区,就少得很了。进入太湖的泥砂,一年不过240万立方米,平铺在湖底厚度不过1毫米,没必要动用巨大的财力物力大张旗鼓清淤。有专家指出,这些钱用于工厂治污和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效果更好。 “底泥污染物能不能释放,在何种条件下才会释放,释放量多少?我们都不清楚。无锡市旁边的五里湖臭成那个样子,有多少是底泥因素造成的?要组织更多学科参与综合研究。目前,世界各国的科研也没能回答这些问题。我个人对清淤持怀疑态度。”中国环科院副院长夏青教授在会上坦言。 浙江省水利厅处长俞建军: 江南水乡“罱河泥”的传统,对改善水质功不可没 来自江苏、浙江的水利专家与夏教授意见相左:江南水乡有千百年来的“罱河泥”传统可资借鉴。 浙江省水利厅俞建军处长认为,江南水乡的河道湖泊能延续至今,得益于农民保持着每年枯水季节把河道水网中的淤泥挖出来作为农田肥料的耕作习惯。近年来,江南水网淤积日趋严重,就是因为农民放弃了这种被称作“罱河泥”的传统,更随着人口增加,大量人畜排泄物和城镇垃圾直接进入水体。 “像西湖能有今天的水质,完全是历代坚持清淤的结果。”俞建军认为。 江苏省水利厅吴泽毅说,近年来,苏州、无锡等地投入巨资疏浚大小河流,改善环境的效果非常明显。从去年7月开始,国家有关部委投入2.1亿元对臭气熏天的太湖湖湾五里湖进行科研攻关,通过截污、清淤、引水,目前水质明显改善。清淤370万立方米的一期工程完成后,五里湖将恢复景观功能。 中国水科院教授刘树坤: 清淤要有度,要巧妙利用湖底生态系统解决污染问题 近年来,太湖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研究表明,水污染来源分外源和内源。以底泥方式逐年沉积下来的污染物,属内源。内源成为太湖主要污染源之一,即使在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水这样的外源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释放仍可能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导致突发水污染事故、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影响饮用水安全。 然而,让一些专家迷惑不解的是,东太湖淤积最严重,为什么水质最好? 太湖湖水最重要出口区域的东太湖,底泥平均深度0.45米,有机质平均含量2.77%,是太湖各湖区中除五里湖外?孔罡叩摹6始觳獗砻鳎饫锏乃嗜词翘逯凶钣诺模瓯3衷诙嗨寥嗨洹? 原因在于,这里有丰茂的水草。良好的水生动植物系统把底泥作为生长繁衍的沃土,控制了底泥污染成分直接向水体释放。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提高水体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的基本保证。 “清淤不是简单的疏浚。如果把底泥全部带走,让湖底寸草难生,那就成了另一种灾难,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疏浚必须有‘度’,要巧妙地利用生态系统解决湖体的富营养化、沼泽化等问题。”中国水科院刘树坤教授说。 陈荷生教授退休前是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在国内是较早提出生态清淤概念的学者。他将底泥自上而下分为4个层次:浮泥、流泥、淤泥、淤泥质土,对环境影响大而需要清除的是部分流泥和淤泥。 “从19.12亿立方米底泥中取走四五万方淤泥,对太湖湖底的生态系统,应当不会造成大的破坏,而且可以改善太湖水质。”陈荷生说。 (本报上海9月21日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