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岂能“要死”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4:56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
曾经听到一则小故事:安徽寿县一青年,在解放军某部任班长。一次带领新兵进行射击训练,他威严地喊着口令:“预备———放(晃)!”士兵们稍一愣神,毕竟军令如山,纷纷开始摇晃身体。他一看立即纠正:“我是要你们放(晃)枪,不是晃人!”于是所有的枪在空中跳起摇摆舞。把“放”说成“晃”,“放枪”变成“晃枪”,这在和平年代的训练场上,不过笑料而已。然而,据说一位妻子通过信息台给丈夫发了一则短信留言:“我要死在家里,速回。”当丈夫心慌神乱地赶回家,却原来是“我钥匙在家里”,无法进门了。这样的事恐怕就让人哭笑不得了。 在我国,推广普通话由来已久,宪法上有规定,文件上有要求,不过真正花力气去学普通话的恐怕只是少数人。一般大众忙于生计,无暇顾及;领导干部日理万机,分身无术;教师们被教学、科研累得喘不过气;文艺界普通话水平倒是相对较高,可自从那股“东北风”熏得几亿中国观众笑出眼泪笑弯腰,就明白这乡音有时还真管用,怎舍得放弃不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后只能委屈了普通话。 奇怪的是,国人对学外语倒是一直高烧不退,而且还在继续升温。各类“指导”、“模拟”让人迷乱;各种培训此起彼伏;各样考前冲刺更是争先恐后。但本民族天天要说的语言“普通”不“普通”,标准不标准,就难说了。好在咱们可以连比划带重复,实在不行干脆手指蘸唾沫往地上写。至于电信交流吗,那就让他“钥匙”去“要死”一回吧。学生们可就惨了。文学通过乡音传播出来,虽然谈不上“诗意”、“美感”,不过文学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听错了就往错处去理解,也未必不通。其他学科如理、工往往就没这等好运气。一个实验做“烂”了总是失败,经名师指点才知关键环节听错了。有乐观者说,中国入世了,北京奥运会要开了,老外要来了,学了多年的外语就要大显身手了。然而来了之后,他不仅要听外语,更想听汉语,到那时我们一人一个调,定会给他拼出一盘“怪味豆”;假如他也有热情,要跟我们学汉语,在南腔北调面前,看他一个老外怎么找得着北;或者他竟然学成了,相信这样学出的汉语咱中国人也不会懂。果真如此,我们可就成了“制假售假”的罪人了。所以呀,“钥匙”就是钥匙,“钥匙”岂能“要死”?安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鲁正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