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区经济学界21次季交会综述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5:00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
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关系迅速显现出新的格局。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可谓大势所趋。9月上旬,在由省政府研究室《决策咨询》杂志社主办的“合肥地区经济学界第21次季度交流会”上,省内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们踊跃地为安徽融入长三角建言献计,提出了一些操作性对策。省政府徐立全副省长、江苏省社科院宋林飞院长到会指导并作重要报告。 与会学者认为,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现已不是一种意向,而是已经付诸于行动的实践。近年来,毗邻南京的几个城市已在一定程度上加入南京都市圈,黄山旅游业、皖东南若干市县经济也与浙江链接,长三角地区的投资进入安徽也呈星罗棋布态势,这些都表明安徽经济正在融入长三角。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关系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区域经济正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对于安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顺应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为适应我国新的区域经济关系,也为安徽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安徽必须积极地在更宽领域和更深程度上融入长三角。 关于如何叩开长三角的大门,学者们认为,我省融入长三角目前面临着思想观念上的“四座大山”。一是小农意识,我省群众小农意识仍较为普遍,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二是官本位意识,市场经济对政府管理理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官本位意识必须尽快改变;三是“打工意识”,我省有七八百万人外出打工,但打工挣回来的钱,多数仍用在盖房娶媳妇等消费上,很少用来投资创业当“老板”;四是在部分地区仍然残存的“乞丐意识”,主要表现为“等、靠、要”,甚至连部分地区的政府也存在这种意识,如不愿摘去“贫困县”的帽子,伸手向国家要政策等。我省在融入长三角过程中,应大力宣扬长三角的市场经济意识,打破种种落后的观念意识。 消除思想障碍,才能有融入的自觉性积极性。 除了在思想观念上必须与长三角地区现代市场经济意识接轨外,加快体制和机制的接轨,培育融入的软环境是当前的首要措施。这是与会学者一再强调的共识。他们指出,政府作为体制供给者,在安徽体制创新上要有新的更大的突破性举措。如今优惠政策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仅着眼于政策调整是不够的。政府的职能和责任主要在服务,服务的重点是营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对于像跨国公司这样成熟的投资对象,规范胜于优惠,制度重于政策。因此,我省必须构建新型的政府管理体制,在政府管理理念与管理体制上与长三角实现接轨。 学者们认为,我省融入长三角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体化有三种形式:商品购销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产业及企业发展一体化。这第三种形式是一体化的核心与归属。因此,在这种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确立企业、市场力量共同推动一体化进程的观念。与长三角实现一体化,并不代表我们的企业丧失了优势,而是成为更大区域范围内产业链条的组成部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目前我省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偏低,政府配置资源份额要高于长三角,因此,在融入长三角过程中,必须消除这种体制上的“落差”。同时,我省还必须保持省内制造业、加工业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只有这样,才能与长三角实现良性互动。我省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应当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鼓励省内企业与具有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的长三角企业进行联合和嫁接,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同时,我省现有的大企业大集团也应当以资本并购为手段,在长三角进行资本运作,推进自身并购重组的战略。 与会学者基本赞成关于安徽融入长三角将有“梯度融入”过程的主张。目前我省已经成形的“一带三圈”,应当是融入长三角的第一梯队。“一带”即是我省的皖江经济带,“三圈”即是长三角正在构筑中的南京、杭嘉湖和徐州,三大都市圈已经吸纳了我省的部分地区。合肥作为我省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承接长三角辐射的重要地区,又是辐射带动省内其它城市的辐射中心。合肥应当与长三角进行全方位联系。马鞍山与芜湖应当加入长三角16个城市一体化的进程,形成“16+2”的合作机制,率先与长三角走向一体化。与会学者指出,在安徽融入长三角进程中,应该有非平衡发展战略下的选择,应该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宋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