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山水解开难题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5:10 济南日报 |
山水集团董事长张才奎大会小会上都说“愁”。这就奇怪了,对于“一不缺项目、二不缺资金、三不缺管理”的山水集团来说,张才奎愁什么? 翻开山水集团的历史,和所有企业遇到的问题一样,张才奎愁过项目:搞什么项目能够做大做强山水集团?愁过资金:没有钱如何安置职工、上新生产线?愁过管理:怎样让山水集团实现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管理?如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项目上做大水泥主业,资金上几十亿的投入都有了着落,管理上行业内外都在学山水经验。今天的山水集团已经成了年销售收入几十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正昂首进军世界水泥十强。面对这么好的形势,张才奎却在那里发愁,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现在是越做越害怕,越做越不高兴,越来越发愁。” 张才奎怕什么?怕的是决策层决策失误。一着不慎输全盘,随着山水集团越做越大,只要出现一点儿决策失误,必定影响山水集团全局。张才奎和他的决策层成员每天处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 张才奎愁什么?愁的是选人、用人和管人。 人从哪里来?两厂迁建的时候,几千名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张才奎愁过“人往何处去”,现在山水集团吹响了全面做大水泥主业的冲锋号,张才奎开始愁“人从哪里来”。这里说的人是指人才,各种经营、管理、技术、营销、策划人才。为了选才,张才奎让集团所有机关科室员工“会考”,对选出的人才当场录用,培训后委以重任;为了选才,张才奎四处打听,到外面以高薪网罗各界精英;为了选才,张才奎每年招聘上百名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到山水集团……他对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发现哪里有山水集团需要的人才,推荐给我。” 但张才奎最愁的并不是选人。企业有洼地效应,人才也有洼地效应,哪个企业效益好、机制到位,能提供发展空间,人才就会向那个企业流动,山水集团用这个办法揽到了不少人才。 问题是有了人才如何用,如何调动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山水集团下属企业的一位负责人曾经做过试验:一块盖水泥的篷布,揭开后胡乱堆放在地上,干部职工来来往往,没有一个人主动把篷布叠起来放好。这位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里,每个人都能把篷布收起来,为什么到了企业就不一样了?” 李延民是山水集团的副总经理,号称山水集团的诸葛亮,在集团的许多重大决策中他都是核心人物。前几天他到一个外地分厂察看,发现中控室的装修超标。气得李延民对着工程负责人当场发作:“你到底是干企业还是比豪华?如果这是你自己的企业,你还会不会这么做?” 类似的例子时有发生,令张才奎大为头疼。没事的时候,他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来来回回地踱步,思考这个问题,和李延民商量对策。用他的话说:“山水集团的激励机制不算不好,提供的空间不算不大,为什么解决不了人的责任心问题?” 应该说张才奎的愁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的共同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了传统的人力资源培训、思想政治工作和奖惩机制外,山水集团目前正在编制实施一个“用人程序”,把对人才的选择、应用、管理像计算机一样编制成“程序”,到时只要按照这个程序执行,山水集团“人的链条”就能高效运转。据了解,海尔集团的张瑞敏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所以海尔集团计划实施“SBU”(策略事业单位)管理,进行“人的再造”,希望通过“SBU”管理把海尔的3万名员工变成3万个张瑞敏。张才奎能不能把山水集团的几千名员工变成几千个张才奎和李延民?山水集团向社会公开征求方案,谁能帮忙解开这个难题? (本报记者 王淑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