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让斑马线说起(大千絮语)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08:0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吕鸿 德国《明镜》周刊近日载文,谈汽车业在中国飞速发展,而中国交通却存在严重问题。文章说:司机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左转车比其他车都优先的思想似乎根深蒂固,高速公路上可以从右边超车,交通秩序紊乱,结果在拥有1450万辆汽车的中国,2002年因交通事故死亡者高达109381人,而在汽车超过4400万辆的德国,只有6842人死于交通事故。 德国人可为世人遵守交规之楷模。联想到北京从今年7月22日起至11月底在全市开展“礼让斑马线(即人行横道线)”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我们不妨仅仅就中德两国在斑马线问题上的现状作一比较。 我国交通法规明确规定:“车辆行经人行横道,遇有交通信号放行行人通过时,必须停车或减速让行;通过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时,须注意避让来往行人。”然而,在我国,除了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斑马线尚可大胆通行外,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几乎形同虚设,因为车辆不礼让在斑马线中的行人,甚至与行人争道抢行。据统计,5年来,北京市在人行横道上发生的交通事故达117起,造成55人死亡。不少外国友人谈到访华印象时,对我国的交通状况难以首肯,不时回忆起在中国过马路时的紧张情形,特别是在机场,当出租车无视斑马线,从外国人身边呼啸而过时,还真给初到中国的外国人“一个下马威”,外国人对此不是“摇头”,就是“耸肩”,以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相比之下,德国人驾车绝对礼让斑马线:人走人行横道,绝不乱穿马路,汽车走汽车道;当司机看到行人过人行横道时,必减速、停车,让行人先行。德国人说,之所以如此善待行人,是因为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处于劣势,“车是可以修复的,而人是无法修复的”。 针对中国国内驾车不文明现象,有国内媒体评论说:“有些司机干脆是没有车德。”笔者以为,这“车德”两字用得好,它点出了我国交通文明建设中的不文明根子———不遵守交通法规、不讲究人文道德。 应当承认,与德国的交通文明相比,我国尚有差距。在德国,已经形成了“人人讲车德、人人遵守交通规则、人人养成自觉的交通意识”的良好风尚。车德,即驾车道德,亦即遵守交通法规、讲究人文道德。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强调通过启迪人们的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形成自治的动力。交通作为最贴近百姓生活———吃、住、行的一个方面,遵守交通法规,破除“以车为本”的陈旧观念,讲究“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观是中国人应该思考并不断实践的课题。 借鉴德国以“建立一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统一生态、生活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为交通准则的理念,我国应进一步加大交通安全宣传的力度,同时多调查研究,以营造交通文明好风尚。应当指出,北京市的礼让斑马线活动值得大力提倡。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举措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在宣传方面,德国经常组织学龄前儿童举行交通知识大奖赛,这对德国人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无疑是极有裨益的。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足球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国人的交通意识是否也该从娃娃就抓起呢?在调研方面,城市停车问题日益突出。仅以街道两侧设停车位为例。在德国,街道两侧设免费或收费停车位的主要标准是看其是否影响交通。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几乎所有大道两侧均设有停车位。北京市有很多街道交通流量不大,但两侧竖起禁停标牌,而事实是,不少车辆“违章”停在此处。对此,交通部门有无调研过:此处禁停是否合理,是否真为百姓着想了?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将是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次盛会,而交通文明是精神文明中最直观的体现之一。我们希望并坚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届时,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对中国的交通将不再“摇头或耸肩”,而是“竖起大拇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