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彦眼中的科技创新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11:48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
岛城名人金秋② 去参加青岛大学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评审会,进门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先生正在侃侃而谈,“创新这个词在科研中更重要的是发现、发明的意思,而不是创造。你能说牛顿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吗?你能说爱因斯坦创造了相对论吗?他们只是发现了这些规律,所以说科技创新,大家一定不要陷入误区。” 向主办者一打听,原来这正是我要采访的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 开会的间隙,王乃彦抽空接受了我的采访。由于身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话题一开始自然在基金上打转转。在我国几个重量级的科学基金里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其严密的审批程序和高质量的成果,从而使得能申请多少该基金项目成为了衡量一所高校、一个科研机构实力的标志。可在王乃彦看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虽然享有很高的权威性,但它的作用并不是在于一个衡量标准,而在于能否推动我国科技的原创能力,尤其是基础方面的研究,“当前我们国家在科技的原创能力上还和世界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举一个例子,青岛的大企业不少,但能掌握产品核心原创技术的并不多。不光是青岛,全国都是这样。建国以来,我们在科学上出了一些大成果,比如两弹、数字机械化、水稻基因等研究,但重大的、带有国际影响的,属于发明、发现的成果还是不多,这几年来国家科技大奖中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空缺就是一个证明。” 由于听了王乃彦在会上的发言,记者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科技原创成果是否意味着科技创新呢?显然,王乃彦并不赞同这个看法,“我刚才说过,创新这个词含义很多,在科学含义中包括了发明、发现。现在很多地方大谈科技创新,一些高校递上来的材料也都是科技创新活动,其实他们并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科技创新。在我看来,所谓科技创新一定是一种原始创新,不管发明也好发现也好,一定是要拿出一个根本的、别人没有的东西,这才叫科技创新。” 那为什么现在我们国内带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这么少呢?对这个问题,王乃彦沉思了半天冒出了两个字:浮躁。 浮躁指的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科学的大敌,但这种态度却恰恰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一个普遍态度。王乃彦谈到,他知道有很多科研人员(不仅仅是年轻人,而从上到下),主要的工作就是申报项目,一个项目申报下来,成千上百万的经费可能换来的成果就是几篇论文,“现在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水平高低,主要就是看两个标准,一个是他手头有几个项目,一个是他每年发表多少篇论文。这还造成了一种现象,就是有的论文光署名就是几十个,但内容却并没有什么新意。” 对于这种现状,王乃彦认为要从两方面去看。首先是当前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我们应该从一个正确的方向来引导科研人员,而不是单纯以每年发表多少篇论文,用数量来衡量他们。当前我们缺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研究,而是高质量的、有难度的攻坚战。”王乃彦接着表示,这就需要给科研人员一个宽松的环境,要让他们能安下心来研究问题,而不是成天为经费、为职称花费心思。 另一方面就是自身素质的培养,在王乃彦看来,科研工作者也有一个人生观、世界观改造的过程。不图名利、不图地位,能自觉抵制外部诱惑地埋头搞科研,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现在国家给予科研人员的待遇已经不错了,虽然不是说多么富有,但生活是有保障的。“想想国内这些重大成果,大部分是一些老科研工作者出的成果。现在的年轻人,在生活待遇上要肯定超过我们这些老人,为什么不出成果呢?也许就是因为态度吧。”王乃彦有些无奈地说。本报记者赵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