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处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12:00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
于青 那一天,我们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去看参加外国文学评奖的参评图书。 一眼望去,印制精美的外国文学图书越来越多,内容丰厚的外国文学的出版物也越来越多,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每次参加外国文学评奖工作的时候,都是我个人阅读生活的喜庆的日子。当评委们都在忙碌着审读图书的时候,我就像一个饥饿很久的孩子,在众多的外国文学名著堆里贪婪地阅读着。 我对外国文学有一种奢侈般的喜好,从来都是把它当成最好的慰劳品来奖励自己的。当年我的手中只有一本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小说,却被我反复看了好几年,在没有书可读的日子里,它真的就像味精一样,使平淡的中学生活有了些可以回顾的味道。按说,上大学的时候,应该是偏好外国文学的,但我私下里认为,最喜欢的东西,千万不要把它当成职业。否则,连一点自己的业余喜好都没有,日子将是多么难以度过。外国文学就成为我心中珍藏着的一个私人的喜好,不常面对,但永久保持着热情。每当手上有一本上好的外国文学名著时,心中都有一种预期的喜悦。即使是已经读过的外国古典名著,也同样有这种喜悦。做学生的时候读名著,和做成年人读名著感受是不同的。比如,今年春天,又有了一次机会重读雨果的《悲惨世界》,获得的竟是全新的感受。当学生时读书中的主角冉?阿让,心中充满了对这个善良圣人的感动。但再次读这个人物时,却觉得这是作者的一种心理释放。冉?阿让是作者的一种心理图腾,他是将人类的一种善良的期望作为一种都能实现的可能来做小说的心理基础的。所以,冉?阿让身上可以阐释的意义就比以前更丰厚起来,重读这本书的结果是,有机会还需再读一次。可以说,在我的心目中,我是把外国文学当成了真正的文学来朝圣的。每次阅读外国文学时,心中充盈着的仅是一种膜拜艺术的感激。所以,当面对全国出版界最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时,真有一种精神大宴般的满足。 这些送来评奖的外国文学图书的封面设计都很典雅,每一本都给人以阅读的期待。当然,这些书的内容肯定是吸引读者的,否则也不会花大气力把它引进过来翻译出来。因为对外国文学的这种有距离的渴求,便使得阅读外国文学的兴致始终很高涨,在评委们还没有正式看书时,我却已经开怀阅读起来。 想一想,便觉得有些庆幸。在一切都功利化了的今天,还能保持着对一种东西的最原始的喜好,也算是一种坚持吧。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是把文学和艺术世俗化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态度,常有一种相互挤压的压力。对艺术的真正的态度,实际上应该是最自然的态度,应该是相互之间的一种信赖和喜悦。标准的对待艺术的态度,应该是互相之间没有压迫和紧张感。 艺术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仅是艺术本身,生活本身也能体现出艺术,但我们却常缺少一种比较圆融的艺术态度。我们的生活经常充满了张力,充满了紧张,概源于我们对它的过满的期待。我们都是想要从工作中获取认可,从学业中获取学历和职称,从文学艺术中追求名利与成就。就是我们日常的读书,也鲜有不从中获取各种功利的需求的。因为有需求,就会有不满,就会有失落,就会有哀怨。自然就会失去我们对生活原本的快乐。其实,失落、失望、挫折、哀怨,这些本身都是构成生活的自然元素,也都是可以欣赏或者总结的。生活的艺术不应该仅是追求顺遂,追求成功,真正的生活的艺术是能够在所有的失败、成功、挫折、困难当中达到一种精神的圆融。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视角来观赏,便会获得一种像来自艺术境界一般的喜悦和沉迷。 这样看来,我们对待文学艺术也好,对待生活也好,都应该有一种艺术的距离。这个距离应该是没有压力,没有功利,没有索取。就像我心目中的外国文学,它从来就没有给我紧张的感觉,因为我也从不企图在它身上获取名利。它就是那样在文学的殿堂里默默地等着我,等着我有时间和机会的时候去朝拜它,去欣赏它。所以,外国文学所带给我的,只有文学世界里的艺术享受,而这种纯艺术享受已经享用了几十年,想到今后我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纯粹的艺术享受,心中便升起对外国文学的诸多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