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智慧55:女人不必用“女人样”来苛求自己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2日17:58 人民网 |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古今中外的社会都有一条不成为“规矩”的“规矩”:即“男的要像男的样,女的要像女的样。” 而且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们为这个大课题──性别角色──研究了近百年(并因此而派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子课题)。当然得出了许许多多的有趣“结论”和“规律”,如男性的性别角色的特征是什么?女性的性别角色应该是什么?它们各有些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形成的?并试图以这些科研成果去影响或“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 应该说,这些建立在大量科学调查、实验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然而,在诸多的研究中有一些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即为什么“男的应该像男的样”?而女的,就应该像女的样?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世人重视的是:“男的要像男的样,女的要像女的样”这种“像”的后果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来看一看:在人们的观念究竟“男的应该像成什么样的男的样”?女的应该像象成什么样的女的样”? 譬如说,美国社会所“期望”的男性特征是:强烈的攻击性、强烈的独立性、情绪稳定和不外露、客观性强、不易受外界影响、支配感强、十分爱好数学和科学、在一般情况能够临危不惧、好动、竞争心强、逻辑性强、谙于处世、善于经商、直率、“路路通”、感情不易受打击、冒险精神强、能够果断地做出决定、对于攻击性行为往往满不在乎、从不哭哭闹闹、抱负宏大、往往以领导者自居、能严格地区分理智和情感、自信心强、无依赖感、从不因相貌而自负、 而美国社会对女子所期望的性别特征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喜欢聊天、做事得体、分寸感强、雅淑温柔、对他人的感情十分敏感、虔诚笃信、陶醉于自己的容貌、起居方面清洁干撤、文静、对安全有强烈的需要、欣赏艺术和文学、善于表达温情脉脉等等。 我国的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曾作了这样有趣的研究:将干部、大学生和初中生作为被试,要求他们回答:“适合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各是什么?”。结果发现,人们将“矿工、战士、政治领导、企业经理、航空、举重、外交、法官、警察”等18种职业认为是“适合”男性的;而将“服务员、保育员、纺织工、秘书、护士、演员、小学教员、办事员、广播员”等十七种职业认为“适合”女性担任。 这样的“社会期望”、这样的“社会分工”的后果意味着什么? 意味男的发展越来越广阔,而女的发展越来越狭窄; 意味着男女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平等; 意味着男的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占“支配地位”,而女的,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小,越来越被动和附从; …… 总之,最后的结果是: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的“绝对不可动摇的统治权”(从所谓的“男女分工”就决定了这一点)。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所谓“男的要像男的样,女的要像女的样”显示了男性的一种狡诈,是男性从女性“夺权”(从母权制~父权制)之后为约束女性发展所设定的一种桎梏。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终于成为男女发展的一种固定的模式。 于是,为了使男孩长大后越来越像男的样(男性化),让女孩长大后越来越像女孩样(女性化),成人们在育儿方式上从婴儿期开始就注意符合孩子性别角色儿的育儿。如对女婴则多买一些洋娃娃,对男孩,成人则更喜欢与他们打打闹闹、抚模他们。 到了幼儿期,成人有意识地让男孩子们玩迷恋于手枪、卡车、拖拉机之类的游戏,让女孩喜欢跳皮筋、过家家的游戏。甚至表现在父母亲指使孩子的家务活动中:如让女孩子帮助洗碗,让男孩子去倒垃圾等。男孩受到更为严厉的约束。许多家长对男孩玩女娃娃,显示出“万分气恼”的样子来,比之于女孩子的“疯疯颠颠”,人们更难容忍男孩子的“娘娘腔”。从这时候开始,孩子的幼小心灵慢慢地懂得:什么行为是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 到了青春期,文化的力量开始对女孩施加了种种的“压力”。有不少女孩子,很想成为一个敢说敢干、积极进取的、富于创造性的人;但是,整个社会却对她们说:“不能这样做!”一个劲儿地将她们向成为一名符合传统女性的方向教育和引导。 于是,“伙伴们”经常向她们灌输:成就与女性不可兼顾; 于是,家长们则开始让女孩们承担大量的家务活,有的甚至牺牲女孩(不让上学)来保证男孩的成功(只有开明的家长才能是例外》; 于是,社会开始向男孩和女孩灌输这样的“刻板印象”:社会的成功只是男孩的事,等待女孩子的角色是:结婚、家庭和抚养孩子。而且在男人主宰的“文化氛围”中,婚姻所带来的,几乎都是偏向于男性的,而不利于女性的。 与此同时,社会充满了对女性的职业歧视:在找工时不要女性,只要男性;将大量简单的工作让女性去做;即使女性所干的工作与男子具有同样的成就,然而女性所得到的评价总要低于女性。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只要这种“文化氛围”(男女的发展模式)──“男的要像男的样,女的要像女的样”──不改变,“实现男女平等”将是一句空话。因为这种“文化氛围”塑造出来的女性往往是“弱者形象”:不少女性自叹不如男的、自卑意识强、缺乏自信、成就动机不高、不会竞争、权力动机不强──在社会的竞争中,女性总是在最后处于被他人支配的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几千年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由于旧的传统的根深蒂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中国女性的“活力”就更不如男性,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其路还是相当遥远的。 怎么办? 为了要让21世纪的中国女性更富有活力,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努力改变这种桎梏女性发展的“文化氛围”: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产生大量杰出女性的“后备军”,而是缺乏现代杰出女性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杰出女性的文化氛围。 为此,作为家长和老师,在对女孩子们教育和培养时不一定强调:“女的非得要像女的样”,女孩子发展的模式不一定非得是:温柔、顺从、细腻、安静的。大量的事实证明:有许多优秀的女政治家、女社会活动家和女的杰出人才之所以能成才,就是因为她们出身在一个“文化氛围”比较“宽容”的家庭环境,她们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很少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和“约束”,于是一些被误认为只是男性特点的品质──如好斗、坚强、成就感强、富于竞争、冒险、进取性强等──在她们的个性中“生根发芽”,她们压根儿就没有“对男性的恐惧”。 在平时的学校教育时,我们对待女孩的要求应该像对待男孩一样:要求她们同样要有高度的、持之以恒的进取心理;要求她们同样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意志;要求她们同样要有勇敢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要求她们同样要有为事业的献身精神;要求她们同样要有广阔的胸怀。 总之,当我们的社会真正改变了桎梏女性发展的“文化氛围”,并使大批充满活力的、杰出的女性脱颖而出时,我们才能说,我们的社会是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我想,21世纪的中国社会应该是这样的!来源:人民网 |